文/万物知识局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在历史的长河中,照片犹如时光中的琥珀,将那些瞬间定格,多年后成为我们了解历史的窗口。无锡作为江南水乡,经济自然相较而言比较发达,在1957 年这个充满时代特色与地域风情的无锡被一组照片记录了下来。
·这组拍摄于那时的罕见老照片,如同一把神秘的钥匙,缓缓开启时光的大门,带我们穿越回那个年代,去领略无锡曾经的模样,去探寻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
每一个场景都承载着历史的温度,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让我们得以在岁月的回溯中,感受无锡这座城市在时代变迁中的脉搏与呼吸。
在上世纪,我国的经济普遍比较落后,交通也很不方便,从一个城市前往另一个城市大都是通过大货车,不仅路上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还非常不舒适,因此当年也流行着这样一句俗语“要想富先修路”,然而无锡却在那时有了火车站。
在照片中,只见无锡的火车站由几幢低矮的房子组成,中间的房子上面写着大大的“无锡站”三个字,火车站的人流量非常大,前坪上站满了排队的人,大家行色匆匆,还携带着很多的行李,虽然大家看起来很匆忙却还是很有礼貌的在排队。
虽然当时我国百姓的普遍经济水平还不太高,但作为发展不错的城市无锡,城市里面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的完善,公交车、电车等交通也给百姓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甚至在那时无锡还有百货大楼,引进了很多新鲜玩意儿,不仅能给百姓提供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还提供了不少的就业岗位。
在照片中,只见无锡的百货大楼只有四层楼左右,现在来看可能有些简陋,但在当年可是高级的存在,据说这就是大东方百货的前身—东方红商场,名字也十分具有年代特色,百货大楼的门前可谓是非常热闹,人来人往,交通便利。
苏杭作为江南水乡的代表,其中最不可少的便是水,整个地区每年的降水量很多,城市中还有很多水沟,房屋也建造在水面上,不少的人回家还要通过划船,发展至今也成为了一种特色文化,大家现在去旅行还会特点坐水上的游船来体验当地的特色文化。
在照片中,只见无锡的房屋都比较矮小,建造得密密麻麻的,小巧却美观,只见两边的房屋中间隔着一条长长的水渠,绵延数公里,水面上有几艘小船,船上的人正站在船头,奋力的划着,似乎在赶着回家一般。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还没有什么私营企业和商店,百姓们想要买吃的食物或者日用品只能去国营的商店去购买,甚至每个人还有一定的数量限制,每个月大家都只能凭票定量购买,导致很多家庭日常开销都不得不精打细算。
在照片中,只见眼前的大楼便是当年无锡售卖副食品的国营商店,门口还张贴着具有时代感的标语,在那时候的商店不仅只能按照规定的价格购买,不允许还价,还要凭借各种票证才有资格购买,即便如此店门口还是有很多人进进出出购买东西,很是热闹。
在上世纪的无锡,三里桥一片的商业点就已经十分密集,四处都是做生意、开商店的人,可谓是非常繁华,其还有一个主要原因,那里是著名的四大米市之一,很多的百姓都在此处购买米,对于这一日用品人们的生活必不可少,自然就十分热闹了。
在照片中,只见道路两旁的商店十分多,每个商店门口都搭了一个雨棚,楼房上贴着店铺的名字,中间的道路也很宽敞,其中最为亮眼的还是大量的人群,络绎不绝,另一边的道路上还有黄包车师傅在等待着生意,生活气息十足。
众所周知,我国的古代有很多亮眼的建筑和发明,隋朝的京杭运河则是其中之一,这条运河的开通可谓是大大缩短了从南方到北方的货运距离,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条运河其中有一段流经无锡,因此该地的水运也很发达,来往的船只也很多。
在照片中,只见京杭大运河的无锡段非常繁忙,水面上有很多船只,船上的船夫被晒得黝黑,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河的一旁是临水而建的房屋,房屋下还有楼梯,似乎是方便船夫上来,粉墙黛瓦看上去非常美丽,倒影在水中,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虽然上世纪百姓的工资不多,但每个人都有着向往好生活的心态,例如后来的单车、电视机等大件,虽然大家钱不太多,还要凭票才有资格购买,但仍然有很多人省吃俭用只为了买上一个大件,这是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支撑大家不断向前的动力。
在照片中,只见在东方红商场的柜台四周围满了很多人,这是一个售卖热水壶的柜台,大家对这银色的保温热水瓶非常好奇,价格也比较适中,于是大家都在急着想要买上一个回家使用,商店的墙上还摆着很多饭盒等,挑得叫人眼花缭乱。
每个城市都有着的文化特色和特产,在湖南比较耀眼的则是革命文化,四川则是火锅文化和变脸,西安则是城楼文化,随便挑一个出来都能代表这座城市的文化,无锡自然也不例外,除了水乡的特色,该地区的泥人也是当地著名的美术工艺品之一。
在照片中,只见在一个工厂内,有很多女工正在塑造泥人,大家穿着专门的工作服坐在桌子前认真的画着泥人,眼前扎着麻花辫的小女孩似乎是新手,旁边的阿姨正在耐心的教她涂色的技巧,桌子上摆着慢慢一桌泥人,每一个都栩栩如生。
城市的烟火气应该去哪里寻找?那想必是要到市井小巷中去找寻,在那里生活的百姓们都非常惬意,也许经济水平不算拔尖,但邻里之间关系和谐,互相帮助,建造得很近的房屋也似乎拉近了大家的距离,小孩子生活在那里都多了不少童年的乐趣。
在照片中,只见在无锡的小巷比较狭窄,两旁建了很多青砖绿瓦的房子,楼下站了很多的百姓,大家似乎在拉家常,还有一些家庭的衣服晒在外面,路旁光秃秃的树木似乎预示着到了冬季,路上也有些人行色匆匆,也许是赶着去上班。
每个城市似乎都有那个属于自己的烟火气,这便是当地最热闹的街道。例如成都的春熙路,时尚潮人的聚集地,非常之繁华,长沙的五一广场,俗称为中国的纽约,美食文化和时尚文化都非常发达,对于无锡而言,那些年最热闹的街道莫过于中山路,这些文化也代表着城市百姓的生活态度。
在照片中,只见无锡的中山路上很多人在逛街,开门的商店很多,供给人们任意挑选,另一边还有很多路边小摊在售卖着衣服和裤子,街道上的百姓们穿着朴素的衣服,有的是和姐妹一起来逛街,有的则是和自己的妻子和丈夫,大家的脸上都布满了笑容。
在上世纪,人们的生活方式十分简朴,这种简朴的生活态度在结婚上也不例外,那时候结婚没有超长且豪华的车队,经常就是用手推车来运送新人的物品,也没有盛大的婚礼,有的只是一颗赤诚的心,大家好好的过着简单的日子。
在照片上,只见有好几辆手推车,上面装着新人要用到的物品,走在最前面的男子运送着花生瓜果等吃食,后面还有推车上拉着新人的棉被,路过的人纷纷侧目观看,大家穿着简朴的深蓝色西装,用自己的方式祝贺结婚的新人。
在苏杭那片地域有着很多有特色的美食,汤包、鸭血粉丝汤等等让人应接不暇,很多人现在去旅行都会去尝试一下当地的美食,殊不知在那个年代就已经有了小吃街,但由于那会旅游业不发达,来吃的大都是本地人,小吃也是物美价廉。
在照片中,只见无锡的小吃街非常热闹,路中间很多前来吃美食的百姓,每个商铺面前都有人在排队,眼前的包子铺生意也非常好,一旁的蒸笼忙活不停,冒起了滚烫的烟,一群包子铺女工则穿着工作服正在努力的包着包子。
在那时候,小学生们已经有了春游的概念,每次一到开春,万物复苏,无锡梅花园里的花盛开了,学校也就带着孩子们外出感受大自然了。在照片中,只见很多小学前来公园游玩,大家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结伴走在一起,十分活泼。
时光倒流六十八载,无锡的街巷、桥梁、河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这些珍贵影像中鲜活如昨。黑白照片里定格的街景、传统工艺与市井百态,是这座城市最质朴的档案。它们无声却有力,诉说着往昔的耕耘与收获,让我们得以触摸那个时代的温度。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