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源师范学校大门前留影
1981年的秋天是被一群十五六岁的“娃娃兵”踩碎的。九月十四日的上午,我们便夹着行囊,踩着校门口的青砖,把龙蛇马的属相嵌进了浑源师范的年轮里。58班的花名册上,42个男生的名字像北方的白杨般挺直,11个女生的名字则如柳丝般温婉,共同在岁月里抽枝发芽。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青砖小墙前留影
头一年的宿舍是场盛大的拥挤。南北大炕像两条沉睡的巨龙,褥子压着褥子,五十三个身体便成了龙鳞上的星子,头朝东脚朝西,逆着气血运行的方向,却顺着少年人的鼾声生长。地灶在冬夜里吐着暗红的信子,煤气味在砖缝间游走,总让人想起母亲熬药时的恍惚,却终究敌不过年轻躯体的温热——褥子下的体温相互烘烤,把寒冷酿成了梦里的星火。青砖叠成的洗脸架是沉默的侍者,每天清晨,我们在冷水盆里搓洗着带霜的困意,水房的路便成了一串湿漉漉的脚印,从宿舍通向锅炉蒸腾的白雾里,那里的水反复加热,却把日子煮出了独特的烟火味。
教室出入口小拱门前留影
东边的教室是冬日里的暖巢。暖气片在墙角“啪啪”作响,像时光在敲打节拍,粉笔灰便顺着这节拍在阳光里跳舞。讲台上的老师带着雁北的风沙、临汾的细雨,老牌大学生的严谨是黑板上工整的板书,工农兵学员的故事里带着土炕的温度,方言在教室里流淌,竟让那些枯燥的公式也有了乡音的韵脚。我们在方言的浪潮里沉浮,却在某个走神的瞬间,看见窗外的白杨正把影子投在黑板上,与粉笔字重叠成青春的剪影。
闺蜜情深
大礼堂的饭香总是混着木香。没有座椅的礼堂里,我们站成一排排年轻的树,饭盆碰撞的声音是每日的晨钟暮鼓。女同学端着整组饭盒的身影让黄昏变得温柔,她们在水房边的笑声惊飞了栖息的麻雀,月光落在洗涮的水盆里,把情谊搓洗得发亮。中秋的月饼和苹果是时光的馈赠,没有精致的包装,却带着土地的香气,咬一口,便是整个秋天的甜。
大同老乡照相馆留影
校园的每一处都是会呼吸的诗。铁闸大门两边“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八字,被岁月磨得发亮,像一枚古老的印章,盖在每个学子的心头。进门的小砖墙上,“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几个大字始终醒目,仿佛是刻进骨子里的誓言。圆形拱门是时光的画框,框住了白杨的挺拔、柳树的婀娜,还有花亭边疯长的紫藤花。春日里,花瓣落在课本上,成了最天然的书签;秋日里,落叶铺满砖路,踩上去沙沙作响,像是时光在私语。
闺蜜情深
第二年的钢管床带来了新的清冷。北墙的小木窗把冬季的寒流剪成碎片,夜里钻进被子的霜气,让每个清晨都带着刺骨的清醒。南墙的暖气片在凌晨低吟,“啪啪”声里混着锅炉的轰鸣,却也成了睡前的白噪音。但寒冷终究被捂热了——五十三张床铺连成的星河,在熄灯后的夜谈里愈发璀璨,那些关于未来的憧憬与迷茫,都在呵出的白气里慢慢发酵。
学校大礼堂兼饭厅花亭留影
三年时光,竟把粗茶淡饭酿成了最醇厚的酒。端午的粽子带着粽叶的清香,清明的踏青裹着艾草的回忆,元旦的屏幕播放映红亮了每个人的脸庞。当我们捧着“铁饭碗”离开时,带走的不是那份安稳,而是大炕上挤挤挨挨的温暖,是水房路上结伴而行的身影,是大礼堂里站着吃饭的庄重,是校园里一草一木的呼吸。那些曾经觉得艰苦的日子,在回忆里都镀上了温柔的光,原来最珍贵的从来不是条件的优劣,而是一群人共同走过的时光,是把青春种在同一片土地上的笃定。

应县木塔旁留影
如今想起浑源师范,那些模糊的片段总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清晰——或许是闻到煤火味时的心头一暖,或许是看到青砖拱门时的恍然一愣。时光在这里打了个结,把三年的光阴紧紧系住,让每个从这里走出去的人,无论走多远,回头望时,都能看见当年的自己,正站在校园的青柳树下,朝着未来微微地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