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今日立秋,提醒大家:无论多忙,1不出、2要睡、3要晒、4要吃!
今日是2025年8月7日,农历闰六月十四,立秋如期而至。古人说“立,始也;秋,收也”,意思是万物由盛转敛,逐渐走向成熟与收获。从天象来看,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是秋季的起点,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
虽说立秋来了,但天气未凉。此时仍处三伏之中,暑气未消,热度依旧。民间有说法,“秋老虎不咬人,热得让人心服口服”,足见这个节气虽属秋,却常有酷热相伴。从小暑到处暑,这段时间暑气连绵,“三暑”交错,“三伏”叠加,形成了全年最难耐的炎热期。
随着节气推进,自然界进入收的节奏。雨水和湿度也会慢慢减少,天地由动转静,作物由长趋熟。“一叶知秋”的感觉也许还没到,但立秋之后,阳气渐敛,天地之间已有丝丝收拢的迹象。
传统习俗中,立秋也有许多讲究。“咬秋吃瓜”“贴秋膘”等做法,表达的是对丰收的祈愿与对秋天的迎接。而在一些地方,还有“祭田神”“迎秋忙”的习惯,让节气不只是一个时间点,更是一份代代相传的生活记忆。
我国古代将立秋节气分为三物候:
古代,人们将立秋分为三物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 三候寒蝉鸣。
一候凉风至 :指的是从西边吹来的风不再燥热,而是带着几分清爽,“温变而凉气始肃”,就是这个意思。
二候白露降 :清晨的雾气悄悄爬上枝头。古语道:“白露降”,虽未成珠,却已带秋意。昼夜温差一拉开,地面上就浮起丝丝白气,像是秋天给早晨系上的薄纱。
三候寒蝉鸣 :蝉是感阴而鸣的生灵,一入立秋,它的叫声也慢了几分,仿佛是在用声音告诉人们,暑热终要过去,万物即将收敛。
2025年立秋不一般,是“秋包伏”,今年秋天会热到哭?有啥说法?
2025年立秋时间定在8月7日13时51分,正好处于中伏尾声。民间常说“秋包伏热到哭”,意思是立秋压在末伏之前,这样的年份暑热会延续不退,热情丝毫不减。此时虽名为“秋”,实则还在三伏的火热之中。
从时令安排看,今年中伏是7月30日至8月8日,末伏是8月9日至18日,而立秋恰好落在两者之间。古语“夏至三庚入伏,秋后一庚入末伏”说的正是这种节气规律。今年的节气节奏,是典型的“秋包伏”。
在“秋包伏”的年份,气温往往偏高,不少地方会持续出现高温闷热天气。老话提到“伏里热,热上加热”,进入立秋后,虽有一丝秋意,却难敌伏天余威未散,湿热可能转为干热,依旧让人难以轻松。
面对这样的天气变化,不妨适当调整作息与节奏。“立秋虽早,炎热难消”,这一段时间依然属于暑气最重的时节,也正是从“燥动”转向“收敛”的过渡期,既是天气的交替,也是节气的临界。
故,今日立秋,恰逢“秋包伏”,热气不减反增,正是中伏最闷的时候。有空没空,提醒大家:1不出、2要睡、3要晒、4要吃,别犯忌讳。听听老话,再看看现实,是不是句句有理?
1不出:午时午不出门
2025年8月7日是立秋,正值中伏时节,虽说秋意将至,但热度丝毫未减。老话有言“秋后一伏热上热”,立秋后的天气常伴“秋老虎”来袭,烈日依旧炽烤大地,丝毫不输盛夏。
进入立秋后,太阳虽逐步南移,可地表热量依然在聚积,午时热浪滚滚,不少地区午后气温轻易突破35℃。这时候若外出活动,不仅易出大量汗,还可能引发疲惫感,让人精神透支。
古人常讲“秋气肃杀,宜静不宜躁”,午时阳气正盛,毛孔大开,若此时外出剧烈运动,不仅劳身耗气,也可能扰乱体内节律,让人陷入干燥乏力之感,实属不宜。
时令有序,动静有节。立秋后宜选清晨或傍晚锻炼,既可享受凉爽晨风,也能借晚霞舒展筋骨,像“行气活血、动静相宜”这类舒缓活动更为合适,顺应节气之变,也更有益身心调整。
2要睡:要早睡早起
明日是立秋,节气一换,作息也该跟着调整。古人常说“秋三月,与鸡俱兴”,意思是秋天讲究早睡早起,顺应天时,是对自然最基本的敬畏与回应。
夏天阳气足,人精神充沛,多数人习惯晚睡。但立秋一过,天地之气开始内收,人也该跟着缓下来。晚睡不止扰了心绪,更拖慢了阳气的归藏节奏,让身心都处在一种“欠收”的状态。
进入秋季,白天渐短,夜色拉长,早睡是一种节奏的调整,早起则有助于舒畅清气。尤其在清晨风起露重之时,起身走动,能让人精神畅快,如晨练轻行,气也随之而顺。
如今虽处三伏中伏,但“秋包伏”年份温差渐显,夜里熬着、早上不起,最易破坏节令节奏。这个节气后,最稳妥的作息,是晚九点至十一点就寝,给身体一个交代,也为一天画个清醒的句点。
3要晒:要晒背
立秋在即,眼下又正处中伏,三伏天的暑热还没散尽。中午时分阳光最烈,尤其午后两点前,俗话说“烈日当空,不宜久站”,这个时段最忌久晒暴行,切不可为求一时之效,忽略自身感受。
有人说“立秋晒背胜补药”,确实,在古人眼中,这是一种顺时应节的方式。立秋之后,暑气未退,湿气却重,此时背部若能适当受阳,可借天时之势,散湿祛闷,有助于缓缓转入秋气。
不过,凡事讲究度。有人在正午烈阳下暴晒求快,反倒弄巧成拙。阳光虽好,不可强求。立秋晒背应选日照柔和、风静天清之时,宜选清晨日升之后,或傍晚日落之前,光和气稳,人也不易受扰。
古人云“腹为阴,背为阳”,讲的是顺势而为。立秋晒背并非人人适用,也非越晒越好。真正的顺应时,是在节气中懂得取舍,在变化中找到平衡。
4要吃:要吃肉
明日立秋,节气已转,但暑气未消,正值中伏“蒸笼天”。老话常说“立秋贴秋膘”,虽带点玩笑意味,却也道出了人们对节气变化的应对方式。入秋之始,许多人选择吃点肉菜,算是为身体补一补。
古人有个讲究,就是“立夏称一秤,立秋称一秤”,前后对比一下,往往会发现“夏瘦三分”。因为高温湿重,食欲减退,身体自然消耗多、摄入少。进入立秋之后,胃口渐开,适量吃些牛羊肉、鸡鸭鱼,既是心意,也是延续老传统。
贴秋膘其实不讲究形式,更讲究节气顺势。像北京人就讲究吃酱肘子,苏杭一带喜欢炖鸭、焖鸡,一碗热菜下肚,就是秋天的信号。有句顺口话说得有趣:“秋来要吃肉,才好扛得住霜风”,虽轻巧,却也实在。
三伏与立秋交织的这些天,是季节变脸的节点。“立秋不是秋”,热浪还在,饮食上适度进补,不贪不怠,才最为得当。懂得顺时而食,是一种过日子的智慧。
那么,立秋期间是如何正确贴秋膘?
立秋虽到,暑气未消,正值“秋包伏”时节,气温依旧高挂。老话说“贴秋膘”,其实贴得有道,才是真正顺时而食。不必一味大鱼大肉,适当吃些鱼虾、豆腐、瘦肉,荤素搭配,才不觉油腻。
“贴膘”也讲究个因人而宜。体质虚的人,可试点小米粥、山药饭,帮身体缓一缓;体质热的人,宜多些瓜果杂粮,清淡些才舒畅。所谓“食有节,动有度”,一顿饭养不了秋,但顿顿合时最为妥当。
三伏与立秋交界的日子,白天热、夜里凉,“收敛”才是主调。想贴得恰当,就别光顾着吃,也得活动筋骨。别让“贴秋膘”变成“贴懒膘”,动静结合,才是这个节气最安稳的过法。
总结:今日立秋,碰上“秋包伏”,暑气正盛,别当凉快了就放松警惕。不管多忙,还是得记住:1不出、2要睡、3要晒、4要吃。讲究点,总没错,也别忘了提醒家里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