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教育部的一场年度论坛上,总理李显龙曾看着台下朝气蓬勃的学生们,语重心长地说:“不要把你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上,也要做些其它的事情。你不需要拿到完美的分数,获得满分的人未必在生活中表现得最好。” 这句话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教育焦虑蔓延的当下,激起了关于“学习的意义”的深层思考。在分数至上的教育惯性中,这位深谙教育本质的领导者,始终在提醒年轻一代:真正的成长,永远发生在课本之外。
课堂之外的“人生学分”
李显龙在多个公开场合分享过自己的成长经历:中学时加入辩论社的争吵与协作,大学假期在社区服务中心的奔波与感悟,甚至是与不同种族同学组建乐队的青涩尝试。这些看似与学业无关的片段,在他看来,恰恰是塑造人格的关键拼图。“孩子们需要在操场上学会团队合作,在朋友的矛盾中懂得包容,在第一次独立旅行时掌握应变能力 —— 这些课,试卷永远给不了答案。”
这种理念与现代教育心理学中的“全人教育” 理论高度契合。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显示,那些在青少年时期参与过至少3种课外活动的学生,成年后在抗压能力、社交适应性上的表现,比“纯学霸”群体高出47%。新加坡的“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小学阶段要求学生每月参与社区服务,中学阶段必须加入至少一个跨种族社团,大学阶段鼓励用实习学分替代部分课堂学分。这些设计背后,藏着一个朴素的认知: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学会“在世界上好好生活”。
教育的天平:从“单向输出”到“多元生长”
“如果教育是一场马拉松,我们不能只教孩子盯着计时器奔跑。” 李显龙曾在教师节讲话中这样比喻。他批评过度量化的教育评价体系:当学校用平均分衡量优劣,当家长用排名定义成功,孩子们正在失去对知识本身的热爱。在他推动下,新加坡教育部推出“多元化评估框架”,将艺术特长、社区贡献、创新项目等 12 项非学术指标纳入升学参考,甚至允许学生用科研成果替代部分学科考试成绩。
这种转变背后,是对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义。李显龙认为,好的教育应当像热带雨林,让乔木、灌木、藤蔓都能找到自己的生长空间。他讲述过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案例:一名数学成绩平平的学生,因擅长用编程解决社区养老问题,被新加坡国立大学破格录取。“这个孩子或许解不出最难的方程式,但他懂得如何用知识改善生活 —— 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新加坡的学校里,这样的“意外收获”越来越多:中学开设“城市农场”课程,学生在种菜中学习生物与经济学;大学推行“创业孵化计划”,让理工科学生与商科同学组队开发社会项目。这些尝试印证着一个道理:当教育跳出分数的桎梏,反而能培养出更具生命力的人才。
语言为桥,文化为根:在多元世界中锚定自我
“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文化的密码。”李显龙对语言学习的重视,源于他对全球化时代的深刻洞察。他自己精通英语、华语、马来语等多种语言,深知语言能力背后是理解世界的多元视角。在他的倡导下,新加坡推行“双语教育强化计划”,要求学生在掌握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的同时,必须精通母语(华语、马来语或泰米尔语)。
“学习华语的孩子,能读懂唐诗宋词里的家国情怀;通晓马来语的学生,能理解‘Kesopanan’(谦逊)背后的文化智慧。” 李显龙在华语推广活动中强调,语言学习从来不是简单的技能获取,而是在培养“文化同理心”。这种理念在新加坡的校园里落地生根:小学开设“文化侦探”课程,学生通过烹饪、节庆体验探究不同族群的传统;中学组织跨国研学,让学生在华语环境中理解中国的发展,在马来语语境中感受东南亚的脉动。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今天,这种文化素养正成为年轻人的核心竞争力。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统计显示,掌握双语的毕业生在跨国企业招聘中被录用率高出单语者63%,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跨文化协作中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与包容性。
写给年轻一代的“成长说明书”
“你们拥有比我们当年更广阔的天空,但也需要更勇敢的飞翔。”李显龙常对年轻人这样说。他见证了新加坡从渔村到国际都市的蜕变,深知下一代面临的挑战不再是生存,而是如何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找到价值。他鼓励学生们“做些没用的事”:读一本与考试无关的书,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短途旅行,甚至为一个异想天开的创意付出实践。
这种“无用之用”的智慧,正在影响着新加坡的年轻一代。有人在课余组建环保社团,用3D打印技术回收海洋塑料;有人在假期深入雨林,记录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声音;有人发起跨校文化沙龙,让不同种族的学生讲述祖辈的故事。这些看似 “偏离正轨” 的行动,恰恰在构建着更丰盈的人生。
李显龙的建议,本质上是在提醒我们:教育不是为了把人塑造成标准化产品,而是帮助每个人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当学生们既能在实验室专注研究,也能在社区开怀大笑;既能用公式推导规律,也能用画笔描绘梦想;既能读懂书本里的真理,也能理解生活中的温情—— 这样的成长,才是对教育最好的注解。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