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英国时政杂志《经济学人》在做盘点时惊讶地发现,“中国制造2025”竟然已经基本实现了!
经历2018年开始的贸易战和持续的关税战之后,中国制造突破美国封锁。今年上半年再次创下历史新高,且这一新高已开始摆脱过去粗放的数量型增长,呈现高质量发展特点。
这一情况对部分人而言或许过于匪夷所思。
要讲清这一成绩从何而来,需明确两点:第一,当前成就的具体构成;第二,成就的发展脉络。因此,我们首先需剖析上半年中国进出口新高的"含金量",方能进一步探讨中国外贸的来时路。

今年上半年,中国贸易进出口规模达21.79万亿元人民币,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2.9%。这一数值看似不高,但需结合背景理解其意义。
第一,全球贸易环境剧烈波动。特朗普政府对关税的操弄严重冲击全球贸易,客观上阻碍并迟滞了全球贸易发展,具有显著破坏性。
在此背景下,中国进出口逆势增长,背后有极强动力助推,其含金量称全球首屈一指亦不为过。
有说法称"中国出口商在关税未生效时拼命向美国出口,推高上半年出口额,且美国商家已囤够全年货物,下半年中国出口将大幅下滑"。
此类言论甚至出现在所谓专业机构研报中,其水平之低令人咋舌。
对这一说法最致命的反驳是:今年上半年,中国对美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9.3%,但对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增长7.2%,出口规模历史同期首次突破13万亿元,其中对东盟、中亚、非洲等新兴市场出口增速均达两位数,这些才是真正的主要出口地。
同时,出口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中国制造的"智"造实力凸显。上半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9.5%,占出口总值60%。
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的高端装备增长超20%,代表绿色低碳的"新三样"产品(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增长12.7%。
这一数据至少揭示两点矛盾:其一,若美国商家"拼命囤货"到能影响中国下半年进出口的程度,为何中国对美进出口反而下降近10%?
其二,中国制造的质量与动能已显露强劲"推背感",这一点咱们以后再详细分析。

另有观点称"中国增长的是转口贸易,最终目的地仍是美国,产业转移导致利润减少,若美国对相关国家加征关税,中国产品将失去市场"。对此,我们需理清所谓"转口贸易"的真相。
第一,中国外贸结构已发生长期变化。过去五年,东盟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欧盟稳居第二。
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速高于整体,今年上半年占进出口总值51.8%,较去年同期提升0.9个百分点。
这些才是中国经贸合作的主力。反观美国,其主要进口国首位是墨西哥(占比19.7%),次为加拿大(16.3%),中国份额已降至9.5%。
若强行认为中国出口至东盟、"一带一路"国家的产品最终通过墨西哥、加拿大进入美国,这种路径背后的逻辑值得推敲——历史上产业转移的承接方需付出资源、环境、劳资矛盾等代价,而中国的产业转移走的是共同发展之路。
若你是当地治理者,面对这样的合作方,是希望深化合作,还是因"得罪美国"而刁难?答案不言自明。
第二,产业转移的"胡萝卜效应"。历史上西方产业转移深刻影响甚至塑造了被转移国家的经济、政治形态。
同理,中国的产业转移同样是"胡萝卜"——我们需要安定团结的环境共同生产、赚钱,这难道不是合作国家的需求?
退一步讲,若中国真为美国市场"曲线救国",在东南亚、"一带一路"等地扩大进出口、转移产能,甚至在墨西哥、加拿大落地生产,那么这些国家在承接中国产业转移时,是否会成为中国经济与地缘影响力辐射的地带?
若按此逻辑,所谓"转口贸易论"岂不成了"中国为卖货给美国,先构建全产业链,再赋能合作伙伴,推动全球经济合作框架升级"的赞歌?

关于上半年外贸数据,第三个背景是:上半年中国GDP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进出口增速(2.9%)低于整体经济增速,这反映出体量庞大的进出口增速放缓,为其他经济领域腾出增长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出口增长7.2%的同时,进口减少2.7%。据海关数据,上半年原油、铁矿砂、大豆三类商品进口均价同比跌幅超10%,拉低整体进口增速2.7个百分点。
原油、大豆进口量调整可理解为清洁能源发展对石油需求的调节,以及对美国大豆进口的策略性回落;铁矿砂同理。
但进口结构中也有积极信号:随着国内工业生产平稳增长,设备与零部件进口回升——近两个月制造业PMI连续回升,二季度高端机床、电子元件进口增速较一季度分别加快13.9%和7.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加快,二季度食品烟酒类、文化娱乐类消费品进口增速分别达8.8%、10.8%,日化用品增长3.1%。
这表明,受美国因素影响较大的大宗进口下降(隐含风险规避),而生产与消费相关进口上升(反映真实需求)。
这一变化印证:当中国推动经济转型,将"三驾马车"转向可持续、生态化的发展动力时,作为"庞然巨物"的进出口也在积极配合转型——增速放缓腾出的空间,正被更多经济领域填补。
总结来看,上半年中国进出口历史新高的"含金量"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在国际经济环境风高浪急中取得;第二,在降低对美出口的同时,通过开拓新兴市场、深化互惠合作取得;第三,在中国经济向"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体系"转型中取得。
任一条件已足够证明成绩分量,而这还不是全部。
站在2025年中节点回望,21.79万亿元的数字早已超越冰冷统计——它是逆风逆浪中的磅礴交响,是中国制造淬火重生的铮铮回响。
当宏观数据如潮水褪去,托举这一成就的基石才真正显露:轰鸣的车间、工程师的图纸、远洋的集装箱、新兴市场共同成长的厂房……千千万万具体而微小的奋斗与智慧。
接下来,我们将俯身大地,聆听时代脉动,从数据云端降落至生产线、深水港,深入理解车间不灭的灯光、工程师眉间的执着、产业工人日复一日的征程,如何托举起这场史诗般的突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