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学者们普遍看过赵春山的“渐进统一”思路,觉得这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官方说法,有些地方能对得上。但他们也说,必须把“一个中国”这个事情说清楚,这是不能动的根本,任何方案都不能跑偏了,这个话题绕不过去。
台湾的绿营势力听了他的话,就提出疑问,说他这个想法里,“台湾的主体性”去哪儿了?这种完全相反的声音,也把台湾社会内部想法的撕裂摆在了桌面上。事情就是这么复杂,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的。
他叫赵春山,是台湾淡江大学的一个荣誉教授,他说台湾应该别老等着,要自己主动想一个符合自己好处的统一方案。这话一出来,好多人都在讨论。他研究两岸关系有半个多世纪了,看问题有自己的一套。
他的成长和他的研究,一直都和两岸关系的变化绑在一块。他1946年在广西桂林出生,1949年就跟着家里人搬到了台湾高雄左营的眷村。这种经历,让他从小就生活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环境里,知道两岸是同一个根。
他认为,台湾社会没必要一听到“统一”两个字就害怕得变了脸色,反而应该坐下来,安安静静地想一想,在这个统一的过程里,怎么才能保住自己的好处?怎么才能让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他举过一个例子——如果两岸的市场真的做到深度融合,那台湾的半导体、农业这些有优势的产业,就能更方便地进入大陆那么大的市场,能带来的工作机会和经济上的好处,是眼睛能看得见的好处!
台湾自己咋办?
赵春山说得很直接,台湾不应该被动地去应对,而是要主动地去回应。他批评台湾岛内有些势力,说他们“故意制造统一的恐惧”,他觉得这种做法,是把台湾老百姓的实际利益扔到了一边,是脱离了现实的。
国台办也说过好多次,欢迎台湾各个方面的人,只要能提出对两岸和平统一有帮助的好意见,他们都欢迎。前提是要认同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这是基础。
他曾经是马英九时期的两岸政策顾问,还深度参与了“马习会”那种重要事情的准备工作。他写的书《两岸逆境》,用了很多历史数据和逻辑分析,说清楚了两岸关系“在波折中向前走”的规律,成了这个领域里很重要的参考书。
海外的那些智库和媒体,大部分都觉得,赵春山的观点,代表了台湾理性派的一种想法。他说的那个“历史趋势”,也和国际社会“希望台海保持稳定”的普遍想法对上了,大家都盼着和平。
他有个设想,叫“两岸经济共同体”,这个想法和大陆最近推出的“台湾同胞职业资格便利化”、“台企同等参与大陆重点项目”这些政策,正好能对上。事实也说明了,两岸产业合作越深,共同的好处越多,和平的基础也就越结实。
他通过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等平台,促成了超过一百场两岸学者的对话。
这个人,因为长期推动两岸学者、青年和文化方面的交流,被学术界的人叫做“两岸民间沟通的隐形桥梁”。他做的这些事,印证了一个道理——多接触才能少误解,人走动起来了,心才能近。
底线是啥?
大陆方面一直说得很明白,任何关于统一的讨论,都必须在一个中国的框架下面进行——这不光是“九二共识”的核心,也是两岸关系能稳定发展的“定海神针”,是压舱石!没了这个,什么都谈不了。
赵春山自己也在好多场合说过,“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是历史事实,任何想要把这个事实弄模糊的做法,都是走不通的”。他看得很清楚,历史就是历史,不能随便去改,也不能假装看不见。
还有台湾的工商界人士,他们对赵春山那个“经济融合”的主张,还是比较认同的。因为他们觉得,这个说法符合台湾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生意人来说,这是实实在在的好处,能看到钱景。
也有一些中间的选民说,“愿意理性地讨论一下统一的具体路子要怎么走”。这说明,还是有人愿意听一听不同声音的,不是所有人都铁了心一个想法。
咋个统一法?
他觉得,两岸统一绝对不是一个“突发式事件”,它需要通过文化的融合、经济的互相嵌套、社会的互动,一步一步去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急不得,也燥不得,得有耐心。
他用自己亲身参与的两岸学术交流来举例子——“每次两岸的学者坐到一张桌子前面,总能在中华文化的传承、老百姓生活福利的改善这些话题上找到共同语言,这些共同语言,就是最结实的基础。”
2025年“海峡两岸青年文化月”吸引了2500名台湾青年人参与进来。
像是昆曲、书法这些传统文化交流活动,在台湾青年人当中很受欢迎。这就说明,两岸的同胞们,在文化的根上,那种共鸣是一种天然的“粘合剂”,是剪不断的联系。
他还在国立政治大学系统地学过政治学,后来又去美国乔治城大学读了书。这种经历让他既有东方的思维,也有西方的眼光,看两岸问题的时候,能从好几个角度去分析,看得更全面。
他多次在公开场合说,台海要是真的打起来,受到伤害最深的人,就是台湾的老百姓。“民进党当局花那么多钱去买武器,还不如把这些资源拿来改善民生——修修学校、建建医院、提高一下养老保障,这才是台湾真正需要的东西!”
他这个很实在的想法,确实也让不少台湾民众心里产生了共鸣。对普通人来说,安安稳稳过日子,生活有保障,比什么都重要。战争的风险,是每个人都不想看到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