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和愧疚式的情感勒索是有明显区别的。
近日,河南省中牟县某中学安排的一场所谓“感恩教育”,在舆论场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不小的争议。网传视频中的场景,令人倍感错愕:家长们双膝跪地,排成一排,学生们则蒙住双眼,在旁人搀扶下,战战兢兢地从父母背上踩过。
河南省中牟县某中学“感恩教育”现场
在传播过程中,这段视频被冠以“愧疚教育”“感恩教育”等标签,然而在大多数网友看来,这纯属对学生与家长的无意义折磨。对此,涉事学校于10月7日回应称,这是今年9月底,该校高一年级举办的家校共育活动,个别班级在取得家长同意后,举行“感恩教育”拓展活动,因具体细节考虑不周,引发部分媒体和网民误解,在此表示歉意。
这场以“感恩教育”为旗号的活动,为何会激起大量批评?究其根本,就在于它违背了教育的某些基本准则。中学教育的关键目的之一,就在于帮助未成年人在成长关键阶段养成独立、健全的人格。然而,这样一番场景,却将学生拖入了某种强行打造的道德困境之中,通过学生与家长之间扭曲的互动方式,使其体会非正常的极端情绪,进而对亲子关系形成偏差认知。
对于这种教育方式可能给学生造成的伤害,《南方都市报》发布的评论作出了一针见血的剖析。文章指出,所谓“愧疚教育”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危险的情感绑架。它似乎在向孩子传递这样一种信息:“看,我们(父母/师长)已经为你付出了尊严,做出了如此‘牺牲’,你怎能不感到愧疚?怎能不以此鞭策自己,用努力和成绩来回报?”这种由惊吓、震撼和目睹父母“受难”而瞬间催生出的不安与负罪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感恩。感恩,应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体察,源于对父母辛劳的理解与共情,而通过制造戏剧性场面、激发愧疚感来进行的“感恩速成”,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胁迫,虽然可能短暂地攫住孩子的心,却极有可能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
校方发布的“情况说明”全文
对未成年人而言,是否应当感念父母对自己的照顾,试着体会“感恩”这样一种情绪?这个问题的答案,应当不是否定的。然而,真正的、对学生成长具有正面意义的“感恩教育”,显然和目前某些学校盛行的所谓“感恩教育”不是一回事。对这两者,澎湃新闻评论员沈彬撰写的评论作出了清晰区分。文章写道:“感恩教育和愧疚式的情感勒索是有明显区别的。父亲、母亲生我育我,当然应该感恩,对父母感恩表现为爱的回馈、亲情的传承。前不久,10岁男孩在车祸之后拦车救母亲,这叫感恩;孩子看到好的风景,吃到好的东西,就想和父母分享,这叫感恩。‘愧疚教育’完全是另外一回事,通过强调父母的付出、‘苦难’,引发孩子的愧疚感,从而让孩子顺从,‘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为什么不听我的?’”
作者继而指出:“感恩教育从爱出发,而愧疚教育以屈服为目的。”这也正是两者之间最本质、最不可逾越的鸿沟。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事引发争议之后,校方在致歉声明中专门强调“取得家长同意”,似乎是想撇清自身管理责任。然而,正如红网评论文章《“跪地踩背”闹剧,莫让感恩教育沦为畸形秀》所指出的:在“家校共育”的旗号下,家长往往陷入配合学校的被动处境。管理部门初步调查显示,活动由两个班级自行组织,学校不知情,但这种推责逻辑无法掩盖教育管理的失位。真正的家校共育应建立在平等对话基础上,而非将家长作为教育工具使用。当学校将感恩教育化为一场表演,用蒙眼、踩背等极端仪式替代日常情感浸润,本质上是在逃避深入沟通的责任。
其实,对这种夸张刻意、畸形扭曲的“伪感恩教育”,媒体早在多年之前,就已经展开过不止一轮讨论。2017年,央视网刊发的一篇评论就指出:感恩教育绝不是标语口号式的灌输形式,也不是靠暴风骤雨般轰轰烈烈举办各种活动来体现的,而应贯彻在日常的生活中,体现在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上。家长、老师等施教者要从内心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主动体验,形成自己的独立认知,而不是靠某个组织或机构搞几场表演,进行“灌鸡汤”的教育。
或许,正如《新周刊》在2020年的一篇文章末尾所写:“那些眼泪与鼻涕齐飞、呜咽和口号齐鸣的壮烈场面,已无人再愿重新经历。回过神来,人们才发现,原来真正的爱的教育,根本就不需要声嘶力竭。”
媒体札记,中国青年报评论员带您品评一周时事热点,我们下次再见。
撰文/杨鑫宇
编辑/席聪聪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