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夏天,德国拜尔公司的实验室里气味刺鼻。霍夫曼,这位不大爱说话的年轻化学家,正忙着处理桌上的一堆棕褐色液体。这一切起源很简单:一位风湿病缠身的父亲,让这个儿子急切地想找到副作用低点的药。大家都知道,水杨酸虽然疗效确切,可吞进肚子能让人胃里烧得够呛。事有凑巧,拜尔公司那时染料生意走冷,意图转型靠制药追新风口,公司给他充分的自由。没人知道他琢磨了几宿,反正是8月10日,霍夫曼终于制出了合成乙酰水杨酸的稳定方法——这便成了后来风靡全球的阿司匹林。

他左手天使右手魔鬼,先发明了阿司匹林,11天后又发明出海洛因


事实是明摆着的——原本古人只从柳树皮和叶子上刮些粉混水服,再怎么讲都是民间偏方范畴。英国的隔壁医生见疟疾患者头痛得厉害,心血来潮就研了点柳树皮,结果倒明显好转。那时候的人不惊奇这些,反而一通模仿、照猫画虎。19世纪中叶总算提纯出了水杨酸钠,学名听起来威风,效果也不错。就算毒副作用明显,风湿和痛风病人也认了。詹姆斯后来跟进实验,未见新突破,可柳树皮倒成了药房常备货。恰恰这颗种子洒下,才让霍夫曼有动力抠细节,再往前走一步。

他左手天使右手魔鬼,先发明了阿司匹林,11天后又发明出海洛因


他想到的办法说难不难,说简单也真算不上。加了个乙酰基,酸性减小、副作用低了不止一点半点。阿司匹林拼出来也不是什么浪漫名字,无非“a”表示乙酰,“spir”来自斯皮雷草,“in”结尾照老习惯。没人意识到接下去会怎样。最初医生仅当普通退烧止痛药给病人用,用着用着,五十年代发现还能防血栓,心脑血管病人趋之若鹜。1988年之后,阿司匹林甚至有了防癌的说法,2007年公布的大数据发现,每日低剂量阿司匹林能略微降低某些癌症死亡率。全世界都在等拜尔公司的最新财报:阿司匹林卖得甚至比原来染料还要香。病人也好,医生也罢,谁不为这点意外惊喜激动?

他左手天使右手魔鬼,先发明了阿司匹林,11天后又发明出海洛因


可是,如果事情就此止步,那人们为什么还要追问霍夫曼的道德取向?合成阿司匹林11天后,霍夫曼又出成果:这次是二乙酰吗啡,也就是后来的海洛因。

他左手天使右手魔鬼,先发明了阿司匹林,11天后又发明出海洛因


化学合成新药可不仅仅是给生活添点新鲜,偶然也是危险的开始。其实,合成类似物并不新鲜,1874年英国化学家已经得出相近分子,只不过当时试验不多,也没人追究。如果不是拜尔的市场嗅觉足够敏锐,海洛因可能只是一份实验室记录,不会有后来这么多的风波。拜尔这回的逻辑很直白:吗啡虽镇痛,却有高度成瘾性,他们希望找到替代品。不毒死人是底线,正规临床反而没要。噱头打得响:“无成瘾性的革命性止咳药”。听上去太美好,谁能拒绝?儿童药品市场也一拥而上,广告词随处可见。症状不对症也罢,剂量没法控也罢,管它呢,销量上升才最惬意!

他左手天使右手魔鬼,先发明了阿司匹林,11天后又发明出海洛因


问题很快暴露。海洛因在肝脏转代成吗啡,功效更猛,依赖性也更大。中国、美国、欧洲各类报道接连出来,患者服药后困倦、流口水、有人满地打滚。各国医生渐渐敌视,1910年前后主流市场相继收紧政策。1924年,美国干脆宣布禁售。后续几亿人被牵连进非法贩毒的泥潭,全球吸毒死亡数上升,详细数据随手一翻就能查到。对于这个结果,拜尔公司最初大概也很尴尬。

他左手天使右手魔鬼,先发明了阿司匹林,11天后又发明出海洛因


“天使与魔鬼共存”这个说法,说白了未免有点戏剧化。从阿司匹林到海洛因,两种药一正一邪——这是站在后见之明的位置讲出来的。如果变个角度想,霍夫曼只是在实验条件与科学认知的那个节点做了力所能及的选择。他希望造点好东西,真的没想把自己染上罪名。要是把所有新药副作用全归咎于发明者,难道飞机失事也该问罪于物理学家?

他左手天使右手魔鬼,先发明了阿司匹林,11天后又发明出海洛因


霍夫曼的职场人生没那么传奇,他和大多数技术工作者一样,进了公司重复试验、看耀斑测定、鉴定化学反应。实验顺利时,人未必多开心,失败了,也没有剧本里的崩溃。只是一次次工作,一次次的小修正,直到终于合成出点惊人的东西。“科学历史里,没有纯粹的功过”,谁分得清?不经意间成就了阿司匹林的全民服用,也引发了海洛因失控流通。有人说他无心插柳,有人干脆反目,难道霍夫曼会在意这些吗?

他左手天使右手魔鬼,先发明了阿司匹林,11天后又发明出海洛因


全球来看,阿司匹林为医疗带来的净收益远高于风险。2023年“柳叶刀”发布的统计表明,仅欧美年均用药人群超5亿,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受益最大。海洛因则截然不同,就算不少国家已严打贩毒,但滥用问题始终难解——滥用人群涉及2000万以上,仅美、欧两地每年就有数十万人死于相关并发症。这些数字官方可信,随便检索“who.int”就有。中国治理毒品方面要严格很多,近年来青少年新型毒品涉案也有波动。药物进化和风险始终是在拉锯。说霍夫曼“改变了历史”,的确事实,至于社会价值和责任归属嘛,可就很难一句话捋明白。

他左手天使右手魔鬼,先发明了阿司匹林,11天后又发明出海洛因


有人说拜尔沾了光,也有人嘲笑霍夫曼不过是走运的螺丝钉。上世纪阿司匹林风靡全球,拜尔股票暴涨,公司员工个个笑逐颜开。可到了90年代,阿司匹林因药物过敏、胃肠道出血又被媒体挑刺批评。谁说科学进步都是直线呢?规则总会变化,今天推崇的成果明天就可能成了风险隐患。哪有那么简单?

他左手天使右手魔鬼,先发明了阿司匹林,11天后又发明出海洛因


再回头想霍夫曼是不是“好人”,其实截然分不清。他没法预料阿司匹林能拯救数亿人的命,也不会想到海洛因竟成了全球最头疼的成瘾品。新药带来希望,也带来意外。就像现在,分子实验室创新成果每天都有,谁又能确保每一项新技术“只带来进步不藏风险”?

他左手天使右手魔鬼,先发明了阿司匹林,11天后又发明出海洛因


21世纪互联网高压下,相关企业临床试验愈发谨慎,比如国内所有新药上市必须经历数轮双盲对照、权威伦理审查及真实世界验证。国家药监局近两年不止一次警告药品滥用风险,2023年“健康中国”公众号披露,国内居民使用非处方药错误案例升至高位。可如此一来,新的阿司匹林会不会悄然缺席我们的时代?

他左手天使右手魔鬼,先发明了阿司匹林,11天后又发明出海洛因


阿司匹林盛名在外,副作用依旧绕不过,该怎么平衡疗效和安全,没有定数。也有人为霍夫曼鸣不平,明明起心动念不坏,结局却被戴上一顶“魔鬼”的帽子。其实再优秀的科学家,也逃不开后世新标准的反复盘查。霍夫曼这个名字,里面装着天使还是魔鬼?反正他没说,我们说了也不算数吧?


回头望,科学史总是这样,哪有什么非黑即白。好药和坏药,往往一线之隔。一百年前的选择,现在看,真说不清当时值不值得庆幸。阿司匹林和海洛因,双子星一样纠缠在世界医药史、社会争议、道德判断之中。说到底,这不过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化学家,把偶然做成了历史必然而已。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