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和平进程为何陷入僵局

被杀害的黎巴嫩真主党领导人哈桑·纳斯鲁拉在黎巴嫩的影响力依然巨大。

2025年4月底至5月初的两周内,以色列对黎巴嫩真主党发动了两次空袭:第一次于4月27日袭击了贝鲁特南部郊区的一栋建筑;第二次则在黎巴嫩南部发动,造成1人死亡、8人受伤。

尽管此类袭击在以色列长期的军事行动中并不罕见,但此次事件具有特殊意义:以色列与真主党名义上已维持五个月的停火状态。

作为黎巴嫩历史与文化专家,我认为,此次违反停火协议的行为明确揭示了该协议的脆弱性。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行动加剧了黎巴嫩政府解除真主党武装的难度。尽管以色列多次对真主党高级成员进行定点清除,但该准军事组织在黎巴嫩境内仍然是一支强大的力量。这项解除武装的任务,正是联合国近二十年前为实现黎巴嫩持久和平所通过决议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往停火的漫长道路

自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袭击以色列后,真主党宣布与巴勒斯坦运动团结一致,并与以色列爆发一系列报复性袭击,最终在2024年秋季升级为全面战争。

2024年10月1日,以色列发动自1978年以来第六次对黎巴嫩的入侵,旨在直接对抗真主党。此次行动造成约3800名黎巴嫩人死亡,超过100万平民流离失所。根据世界银行估算,黎巴嫩经济损失高达140亿美元。

真主党在此次冲突中损失大量战斗人员、武器装备及民众支持,更重要的是,其声称能够单独维护黎巴嫩领土完整、抵御以色列侵略的能力遭受严重质疑。

2024年11月27日,在美国与法国的斡旋下,真主党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该协议部分依据2006年联合国安理会第1701号决议,旨在结束当年以色列与真主党持续34天的战争。该决议的核心内容包括解除包括真主党在内的武装民兵力量,并促使以色列军队撤出黎巴嫩。

黎巴嫩-以色列边境:冲突持续的地区

联合国建议将利塔尼河下游作为黎以缓冲区的北部边界;毗邻叙利亚的戈兰高地亦为争议领土。而加沙地带与约旦河西岸为巴勒斯坦领土,分别由哈马斯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管辖,是频繁爆发冲突的地区。

黎巴嫩和平进程为何陷入僵局

2024年的停火协议以第1701号决议为基础,要求真主党撤离黎巴嫩境内所有控制区,退至利塔尼河以东,该河距以色列北部最近处约20英里。作为交换,以色列需于2025年2月前逐步从黎巴嫩撤军,使黎巴嫩军方得以接管南部地区并查缴所有非法武器——此举实为对真主党武器库的间接承认。

然而,截止最后期限,以色列仍占据黎巴嫩南部多个据点,并继续在黎巴嫩境内实施空袭,最近一次发生于2025年5月8日。

解除真主党武装的挑战

尽管存在上述违约行为,以色列与真主党之间的大规模冲突尚未重启。然而,基于解除真主党武装而实现的持久和平目标,因多重复杂因素受到制约,其中最关键的因素为黎巴嫩政治体制的教派属性。

自1920年建国以来,黎巴嫩政治结构一直高度教派化,为1975年长达数十年的内战埋下隐患。以色列对境内巴勒斯坦武装组织的入侵,加剧了教派矛盾与政治动荡。

在此背景下,真主党于1980年代末崛起,并逐渐壮大。1989年《塔伊夫协议》正式确认黎巴嫩有权抵抗以色列侵占领土,同时也认可真主党为合法抵抗力量,政府与该组织之间形成一种脆弱共存格局。此格局常演变为暴力冲突,包括对重要公共人物的暗杀。

近年来,真主党通过动员成员阻挠反对派候选人竞选总统职位,制造长达两年的政治真空,意图扶植一位支持其政策的总统。

黎巴嫩和平进程为何陷入僵局

2025年5月8日,黎巴嫩南部马杰永地区,以色列空袭现场升起滚滚浓烟。

2025年1月,黎巴嫩议会选举马龙派基督徒、军队总司令约瑟夫·奥恩为总统,政治僵局得以终结。真主党及其盟友对此选择的默认,部分反映以色列在战争中大幅削弱该什叶派民兵组织的力量;也体现出黎巴嫩社会普遍认为有必要结束以色列战争带来的人道主义危机。

奥恩的当选为战乱中的黎巴嫩带来久违的希望——该国长期陷于多重危机中,自2019年经济崩溃以来,已有80%人口陷入贫困。

奥恩的任期标志着政治环境的另一重大转变:与前任不同,他并未承认真主党为合法抵抗组织。相反,他已宣布意图解除该组织武装,全面落实第1701号决议。

据政府官员称,截至2025年4月底,黎巴嫩军方已拆除利塔尼河以南90%以上的真主党基础设施,并控制该地区。

然而,真主党领导人奈姆·卡西姆坚拒解除武装及其成员整编入黎巴嫩武装力量。即便该组织势力已明显削弱,卡西姆仍坚持,唯有真主党方能确保黎巴嫩抵御以色列威胁。以色列的停火协议违约行为正加剧这种叙事。

“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夺走真主党的武器,”卡西姆在最近一次空袭后表示,并誓言唯有以色列全面撤军并停止空袭,真主党方会交出武器。

黎巴嫩和平进程为何陷入僵局

黎巴嫩新任总统约瑟夫·奥恩

未来的挑战

包括美国、卡塔尔乃至以色列在内的多个国家均认为,真主党的解除武装是实现地区和平并获取急需国际援助的前提。

这使得奥恩的任务格外艰巨。他深知国际援助迫在眉睫,但若一味迎合以色列或真主党的利益,势必激化国内政治压力,或阻碍外资注入。

更为复杂的是,黎巴嫩的局势并未因叙利亚政局变化而改善。

2024年12月,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倒台,为地区局势增添变数,加剧黎巴嫩对教派冲突升级的担忧。尽管新任总统阿赫迈德·沙拉阿承诺保护各宗教群体,但未能阻止阿拉维派平民在多座沿海城镇遭屠杀,引发新一轮难民潮涌入黎巴嫩。

阿萨德下台对真主党构成又一重打击。该组织长期受益于阿萨德政权对黎巴嫩的干预,双方为坚定盟友。

国际关系挑战

当前,黎巴嫩全面战争重启的可能性尚属有限。

但黎巴嫩及真主党的未来取决于诸多变量,其中最关键的是以色列在加沙持续的战争是否扩大至黎巴嫩。其他地区行为体的动向亦至关重要,尤其是沙特阿拉伯与伊朗。

若沙特恢复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该进程因“10·7”事件中断),将对黎巴嫩局势产生深远影响。沙特可能要求任何协议包括巴勒斯坦建国方案,从而削弱真主党的主要诉求,也迫使黎以双方寻求解决长期边界争端的方式。

与此同时,伊朗似正转向外交路径处理区域问题,包括修复与沙特关系、推动与美国新核协议。这可能促使德黑兰放弃通过武装代理人(其中以真主党为最主要代表)影响中东局势的战略。


作者:米雷耶·雷贝兹
迪金森学院中东研究系主任
兼法语国家研究、妇女研究、性别与性研究副教授

本文为今日头条独家发布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日新说观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