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这腰疼得老厉害了,是不是又犯了腰肌劳损?”“你这不是单纯的腰肌劳损,必须马上做进一步检查。”
这是某三甲医院内科门诊里的一段真实对话。患者是一位55岁的男性企业职员,腰背痛反复半年,自行贴膏药、按摩、理疗,但疼痛越来越剧烈,直到出现黄疸才被确诊为晚期胰腺癌。很多人并不知道,胰腺癌的早期表现非常“低调”。
它不像心脏病那样突然剧烈,也不像胃癌那样早期就会恶心呕吐。它常常以“腰肌劳损”的面目出现,伪装得滴水不漏。如果你还在以为腰痛就是坐久了、累着了,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忍一忍再看看”。对某些人来说,身体的疼痛是最后的警告。
胰腺是人体内一个深藏不露的器官,位于胃的后方,紧贴脊柱。它的功能主要是分泌胰液帮助消化,以及调节血糖。胰腺癌因其隐蔽位置和早期症状不典型,被称为“癌中之王”。一旦被发现,多已进入中晚期。
从预防医学和生活方式医学的角度看,我们应更多关注身体发出的“异常信号”。胰腺癌最常见的四种疼痛区域,往往被误判为普通的“劳损”“胃病”甚至“神经痛”,一再错失诊断时机。
第一种表现是持续性腰背痛,尤其是位于腰部偏左、向后放射的疼痛。很多人以为这是长时间坐办公室导致的“坐骨神经不适”或“腰肌劳损”,殊不知胰腺尾部的肿瘤生长,正好压迫或刺激邻近神经,引起这种放射性疼痛。
第二种是上腹部隐痛,大多数人会以为是“胃不好”或者“吃撑了”,但这类疼痛往往与进食无关,饭前饭后都有发生。真正的区别在于,这种痛常常是持续性的,无法通过饮食调整或胃药缓解。
第三类是肩膀和背部间歇性刺痛,有些胰腺癌患者甚至表示“像针扎一样”,且常在夜间加重。由于胰腺接近腹膜后神经丛,肿瘤生长时容易引发牵涉痛,误导患者以为是肩周炎或颈椎病。
第四类是腹胀伴随右上腹钝痛,这种疼痛可能与胆管受压有关,早期常常被误认为是胆结石。值得警惕的是,如果同时伴有皮肤和眼白发黄,那几乎可以确定是黄疸的表现,应立即就医。
根据《中华肿瘤杂志》2023年刊登的一项回顾性研究,超过60%的胰腺癌患者在确诊前曾多次就诊于骨科、消化科或中医科,均未被及时发现病因。而延误时间平均超过3个月,极大降低了治疗机会。
我们需要特别提醒三类人群,对这类疼痛更应提高警觉:
一是长期有吸烟、饮酒史的人群。吸烟会导致胰腺慢性炎症,而长期酗酒会损伤胰液分泌系统,增加癌变风险。这类人群若出现腰背或上腹疼痛,绝不能简单归因于“坐久了”。
二是患有糖尿病或血糖波动大的人。胰腺调节血糖的功能一旦紊乱,往往隐含着胰岛细胞被破坏的风险。很多新发糖尿病患者,在半年内被查出胰腺癌。特别是中老年人,若血糖突然异常,应主动检查胰腺功能。
三是有胰腺炎或家族癌症史的人。慢性胰腺炎本身就是癌变的高危基础,而一旦家族中有胰腺癌病史,风险更是成倍增加。轻微的上腹不适或腰痛,都不能掉以轻心。
这些人群如果一味依赖理疗、按摩、贴膏药等手段,只会延误病情。对他们而言,“观察一下再说”不是谨慎,而是冒险。
2021年,浙江某市一名48岁男子因腹胀、腰痛反复被误诊为“胃炎”与“肌肉劳损”,直到皮肤发黄才被送医。最终确诊为胰腺癌晚期,医生坦言,如果早三个月就发现,存活几率可能翻倍。
痛,未必总是小问题。就像汽车发动机里传来的异响,可能只是灰尘,也可能是零件松动。同样的道理,身体某处反复疼痛,有时确实是过度使用肌肉,但也可能是深藏的危机。
我们不能一刀切地说“腰痛就是癌”,但也不能总是掉以轻心。个体差异决定了疼痛的背后,有可能是小问题,也有可能是致命信号。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多走一步,去查明真相。
从生活方式医学的角度讲,预防胰腺癌不能靠“早发现”一句空话。我们应养成定期体检、重视身体信号、科学饮食、控制体重、限酒戒烟等一系列综合性策略。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若同时具备多项高危因素,更应纳入胰腺功能监测计划。
疼痛不是敌人,而是身体的报警器。对它的漠视,才是真正的危险。
我们要做的,不是恐慌,而是有准备地生活。从今天开始,别再轻忽身体的这些信号,也别再把一切腰痛都当成“劳损”。有些疼痛,也许正是胰腺癌最后的警告。
参考文献:
1. 《中华肿瘤杂志》2023年第45卷第6期,《胰腺癌早期症状误诊路径分析》
2. 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数据报告,《中国胰腺癌发病现状与趋势》
3.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年第42期,《胰腺癌早期诊断的临床困境与对策》
4. 央视新闻报道,2021年《一例胰腺癌误诊事件追踪分析》
5. 《健康报》社专题文章,《腰痛不能大意胰腺癌患者自述》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