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开年以来,伴随着《藏海传》《蛮好的人生》《以法之名》等剧集的接连热播,收视率与网络播放量呈现良好表现,国产电视剧迎来内容品质与市场价值双重提升的关键节点。

不容否认的是,当前电视剧行业正经历结构性调整期。从现实层面来讲,在视听平台冲击、微短剧与短视频分流的背景下,国产剧遇到相当程度的发展瓶颈,同时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市场环境挑战。
(一)
目前,电视剧市场与前十年相比发生较大变化,并呈现出三大显性矛盾。首先,备案数量逐年下降,优质内容供给不足,2024年卫视黄金时段首播剧收视率同比增长26.8%,映照观众需求旺盛与内容质量间的落差;
其次,盈利模式单一,广告收入占比超60%,“高投入低回报”恶性循环现象显现;
最后,流量思维主导下,同质化叙事疲劳度上升。
除此之外,近年来受市场环境的影响,除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曾经作为电视剧创作主要主体的各级广播电视台,逐步失去了制作大型电视剧的能力。
目前,每年由各级广播电视台作为主投或参投的电视剧少之又少,而大量的民营制作机构又受到资金、市场环境的影响,创作数量偏低,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有32.3%的制作公司持续亏损。
由此,当前主要创作主体逐步向爱优腾芒等网络视听平台集中,一方面表明电视剧创作主题方向发生改变,而另一方面也代表市场主体仍处于调整期,还没有充分达到活跃的程度。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振兴国剧的前提是让市场先“活”起来。
(二)
严格来讲,国剧的振兴不仅是艺术命题,更是文化治理课题,“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是电视剧创作者的时代使命。
此前,无论是《觉醒年代》以青春化叙事激活红色记忆,让大量“90后”“00后”观众为之热捧,或是《山海情》实现扶贫叙事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种种案例证明,主流价值与市场成功并非零和博弈。
而电视剧以“慢美学”对抗“快消逻辑”,用现实温度与艺术深度重塑主流价值,仍然是主要方向。
如何破局?
一方面,仍然要从内容、技术、创作机制等方面入手。内容创新方面,要从“流量收割”向“价值深耕”转变;技术赋能方面,要从“制作革命”向“体验重构”转变;生态重构方面,要从“单点突破”向“协同共生”转变,从而构建起“内容+技术+生态”三位一体的全新模式。
另一方面,要在政策引导下的生态重构中实现产业升级。始于2023年的电视“套娃”收费与操作复杂治理工作,为推动电视收视环境打下的良好基础。2024年,有线电视用户8年来首次正增长,开机看直播用户占比全面提升。
目前来看,推动更多产业主体投入到电视剧制作之中是当务之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冯胜勇曾表示,数量是质量的基础,没有一定的数量就没有一定的质量。在追求高质量的同时,须确保有足够的数量作为基础。要把握好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平衡点,以实现最佳的整体效益。“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数量和质量,提振行业信心,促进资本回归,推动市场回暖,促进行业繁荣。”
显然,电视剧产业不仅需要创作端的“工匠精神”,同样需要更多有着长期主义态度的投资者积极入局,才能促进电视剧市场环境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三)
如何实现繁荣?从市场角度来看,需要从政策精准扶持、人才培养、版权保护等多方施策;而从创作的角度来讲,“百家齐放”是需要始终坚守的重要原则之一。
电视剧既是社会现实的镜像,也是时代精神的载体。在新时代背景下,“百花齐放”不仅是电视剧创作的核心原则,更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关键路径。而这一原则强调题材、风格、类型的多元共生,倡导艺术表达与思想深度的有机统一,最终实现社会效益与市场价值的双赢。
其中,题材多元化,就是要实现从现实到历史的全面覆盖,形成现实题材、历史剧、科幻剧、悬疑剧、古装剧等多元并存的格局,既满足观众差异化需求,也激活了市场潜力;风格要有差异化,实现艺术探索与大众审美的平衡,风格创新既要传递深刻主题,又要契合年轻观众的审美偏好。
观众对优质内容的渴求推动行业从“流量至上”转向“质量优先”,同时,艺术创新必须服务于主流价值表达,在多元中锚定精神坐标。
国产剧的振兴本质上是文化主体性的重建,在创作维度,需平衡“艺术追求”与“大众共鸣”;在产业维度上,要协调“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构建可持续的创作生态;在全球化维度,则需在“本土叙事”与“跨文化传播”间找到最大公约数。
当创作回归对现实的真诚凝视、对技术的敬畏之心、对文化的自觉传承,同时在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协同下,国产剧的振兴便不仅是行业复苏,更将成为文化强国建设的生动注脚。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