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小型油棉加工厂起家,一直在收益回报率并不高的传统织造、棉纺、热电等行业打拼。

日常穿着朴素,所用的手机都是200元左右的老年机。

但就是这样一个朴实无华的人,却在六年内给员工涨薪17次,并承诺为16万员工每人分配一套房。

敢夸下如此海口的人到底是谁?现如今他的这些承诺都实现了吗?

16万员工每人一套房,六年涨薪十七次,为何自己却用200元老年机

胆大妄为的“愣头青”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许多在计划经济时期发展很不错的工厂开始不断走下坡路,越来越难以为继。

位于山东邹平县的第五油棉厂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工厂技术落后,只能在旺季进行简单的棉花加工,所以这座曾经十分红火的小厂陷入了半停工状态,每年最多只能运转六个月。

眼看着就快要连工人的工资都发不起了。

为了解决这个迫在眉睫的棘手问题,上级领导决定选拔一位年轻有为的新厂长,看能不能让油棉厂起死回生。

消息传出来后有资格的人都退缩了,谁都不愿意接手这个烂摊子。

16万员工每人一套房,六年涨薪十七次,为何自己却用200元老年机

因为一旦出任厂长,就意味着不但要为油棉厂找一条出路,还要管厂里61号职工的死活。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就在其他聪明人都避之不及的时候,厂子里面的员工们联名推荐了35岁的张士平,希望他能担任新厂长。

上级在了解张士平过往经历的时候发现,这个18岁进厂,有17年工龄的技术骨干是个胆大包天的“愣头青”。

他不但曾因替老师傅出头受到牵连,被下放了四个月,工作中还经常提一些大胆的建议。

这样的人在前些年属于典型“刺头”,别说当厂领导了,评先进都没有他的份儿。

但现如今厂子想要做出改变,还真的就需要像张士平这样敢做事,愿意做事的“愣头青”来打破僵局。

16万员工每人一套房,六年涨薪十七次,为何自己却用200元老年机

基于这种考虑,上级领导破格提拔张士平当上了第五油棉厂的厂长。

张士平没有让领导失望,当上厂长后他没有继续被动等待生产任务,而是主动出击,收购农民手中的大豆、花生、棉籽等原料。

在其他企业还在开会讨论的时候,张士平带着第五油棉厂职工已经收购了大量的油料作为,加班加点的开始了精加工。

有活干就意味着能领到工资,所以厂里面的职工积极性都很高。

一时间第五油棉厂好像又回到了最风光热闹的那几年。

张士平没有因眼前的这点成绩而骄傲,在工人们积极加工油料的时候,他力排众议对工人的薪资制度进行了改革。

把旱涝保收的固定工资制转变为计件工资制。

16万员工每人一套房,六年涨薪十七次,为何自己却用200元老年机

一开始很多人不理解,纷纷抱怨张士平这是胡闹。

对此张士平没有生气,而是认真的给职工们讲新工资制度的好处,给他们算计件后一个月每人能拿到手多少钱。

一看工资确实可以大幅度提高,60多名职工都接受了计件工资制度,工作热情一天比一天高涨。

短短的三年时间,在张士平的带领下 ,第五油棉厂异军突起,成为了行业的新标杆,年净利润突破了400万。

就在各地棉花加工厂竞相学习仿效张士平成功经验的时候,他却筹集了6000万资金,一头扎进了刚刚转入买方市场的纺织行业。

当时纺织行业很不景气,连年亏损的企业多不胜数,无奈国家下场制定新规则,对压锭总量进行严格限制。

花如此多的资金涉足一个供过于求,国家严格管控的新行业,张士平这是飘了吗?

16万员工每人一套房,六年涨薪十七次,为何自己却用200元老年机

不走寻常路的企业带头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纺织行业从传统的卖方市场转变成了买方市场。

这给纺织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大型的国营纺织厂由于产品销售不出去亏损严重,濒临破产。

面对如此困境,棉纺行业的大拿们纷纷更换赛道,不愿意继续再蹚浑水。

恰在此时,“头铁”的张士平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他经过多方努力筹集了6000万资金,一股脑全部投入了不被人看好的棉纺行业。

先后建成了能生产3万多枚纱锭的棉纺厂和有336台织机的织布厂。

说实话当时没有几个人看好张士平的这个布局,大家都觉得之前的成功让他飘了。

16万员工每人一套房,六年涨薪十七次,为何自己却用200元老年机

毕竟那段时间纺织领域前景非常不好,市场两次跌入低谷,全行业连续亏损6年之久。

在一片哀鸿之下,张士平和他的纺织厂一路逆袭而上,稳步的发展着。

1992年,张士平带领合资纺织厂创造年利税1260万元,把自己厂生产的纱锭销售到了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

此后的几年里面不管大环境如何波动,张士平对纺织厂的投资一直都没有停止。

三亿多资金的不断投入,让张士平名下企业的棉纺织能力大幅提升,达到了28万锭。

企业规模扩大后,张士平在1994年和1996年先后增加了牛仔布生产和染整业务,使企业的竞争力一直都位于同行业领先地位。

16万员工每人一套房,六年涨薪十七次,为何自己却用200元老年机

1998年4月,张士平决定改制,组建一个包括纺织、染整、服装、家纺、热电在内的大型集团公司。

这个公司就是大名鼎鼎的山东魏桥纺织集团。

集团公司成立后,张士平在 5年内投入170亿元,将纱锭从33万枚增加到500万枚,织机从4000台发展到42000台,出口创汇年均增长71.5%。

如此亮眼的成绩不但让魏桥集团的纺织产业稳居全国同行业首位,还一跃成为全球最大棉纺企业。

在实业领域攻城略地的同时,张士平没有忘记进入金融领域大展身手。

2003年9月,魏桥股票在香港成功上市,次年5月在港首次配售成功,两次总计募集资金30亿港币。

非常巧合的是,在张士平的企业上市的第二个月,国家开始抑制局部投资过热,棉纺行业迎来了第三次宏观紧缩。

16万员工每人一套房,六年涨薪十七次,为何自己却用200元老年机

“抠门”又大方的老板

魏桥集团能够在复杂的市场上大杀四方,靠的就是掌门人张士平无往不利的“三板斧”。

这“三板斧”就是“快”、“高”、“低”的经营发展理念。

所谓的“快”指的是反应快、决策快、执行快。

当年张士平的公司仅用10个月的时间,就让21万千万的热电机组投产发电,惊掉了一地同行的眼镜。

“高”说的是高标准、高要求、高技术。

张士平非常信奉“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他的纺织厂从一开始就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棉纺机器。

16万员工每人一套房,六年涨薪十七次,为何自己却用200元老年机

2004年的时候就有各种顶尖设备数千台,能够生产各种高技术含量的顶尖产品,是我国最大的无接纱、精梳纱和无梭布生产基地。

“低”是低耗能、低浪费。

魏桥集团生产一吨纱耗棉仅 1040公斤,远低于行业标准。

除了在生产环境不浪费,张士平还强调自己的企业中不养“吃闲饭”的人。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魏桥集团的管理人员仅占全部职工的0.8%。

集团公司的良性发展让张士平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从2013年开始,张士平一直都是中国富豪榜上排名前列的人物。

他和他的家族掌握着超过600亿人民币的资产,先后两次登上“山东首富”的宝座。

16万员工每人一套房,六年涨薪十七次,为何自己却用200元老年机

虽然身家巨富,但在日常生活中张士平是一个非常“抠门”的人。

他平时不但穿着普通,从来不讲究排场,日常用的也是价值200元左右的老年机。

这样“抠门”的一个人在员工的眼中却非常大方,是好的不能再好的知心老板。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集团公司成立后,张士平一直都非常关心员工的生活。

不但六年时间里面为员工涨薪17次,还斥资好几亿修建了现代化宿舍楼。

2004年魏桥集团的宿舍楼建成的时候,张士平曾明确表示,不久的将来一定要让每一位员工拥有自己的房子。

张士平说这句话的时候,“魏桥城”项目已经开始动工建设。

16万员工每人一套房,六年涨薪十七次,为何自己却用200元老年机

到2018年初,张士平的魏桥集团一共为员工建设住房16万多套,完全实现了自己当初许下的承诺。

员工们居住的生活区里面不但配套有各种商业设施,学校、医院、银行等机构也是应有尽有。

除了让员工们住的好,张士平还自掏腰包在厂区开办了很多培训学校,免费教自己员工学习各项专业技能。

在张士平看来,一个企业的负责人如果不能让自己的员工们挣到钱,不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那这个负责人就是不合格的。

也许这就是企业家和商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吧。

16万员工每人一套房,六年涨薪十七次,为何自己却用200元老年机

企业家在自己挣钱的同时,从来都没有忘记身边的工人,一直都在想办法带着他们实现共同富裕。

而商人考虑的只是自己的切身利益,为了让自己的腰包更鼓,他们把员工当牛马,肆意压榨员工的剩余价值。

这种唯金钱至上,不择手段的人眼中根本就没有国家、当然更加不可能去管自己员工的死活。

和张士平等心怀国家大义的企业家相比,这些商人真的不值一提。

参考文献:

张士平往事与魏桥帝国扩张史——半岛网

张士平:我最喜欢劳模这个光荣称号,也对得起它——滨州传媒网

魏桥张士平:少说话、多做事,公司每一分财产都是用来造福员工——凤凰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