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港娱掀起一场骂战。

著名导演王晶,发微博怒骂姜涛

称其「人肥歌鸡舞贱」,喊话「滚出娱乐圈」

姜涛是谁?

他是近年香港顶流,拥有庞大粉丝群。

可想而知,此言一出就引发粉丝出征,指责王晶博流量无底线。

王晶女儿也惨遭「连坐」。

姜涛本人也在社交平台上传了一段影片,配文「得啖笑……」(笑一笑算了)

被疑为隔空回应。

迫使王晶删除了微博,次日再发文回应。

解释姜涛并没有错,错的是背后疯狂的资本和师奶粉丝。

对此,内地网友们纷纷表示难评。

一来,觉得王晶骂得有理。

这两年姜涛也没少被嘲上热搜。

人们不理解,这样的人怎么会成为顶流?

二来,王晶作为昔日烂片之王,如今更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

又有什么资格指指点点呢?

鱼叔看到这个新闻,也心情复杂。

对双方的骂战,倒不想做什么评价。

只是看到港娱今天的荒诞,无端生出一股难以言说的感慨。

今天不妨一起聊聊看。

姜涛到底是谁?凭什么成为香港第一男顶流?

8年前,他还是个默默无闻的追梦少年。

曾逐梦内地演艺圈。

2017年参加《快乐男声》港澳台区选拔赛,但止步全国30强。


次年,转战香港选秀节目《全民造星》,斩获冠军。

之后与另外11名参赛者组成男子组合MIRRORC位出道

因为外形讨喜,唱跳合格。

很快成为香港新生代顶流,还吸引到不少年长的妈妈粉。


近几年,他在香港的影响力堪称现象级。

很长一段时间,满大街电子屏、广告位都是他的照片。

每年姜涛生日月,香港几乎成了「姜涛痛城」。

粉丝还会请全港市民免费搭电车,免费吃麦当劳的派。

王晶这次发文吐槽,大概也是撞见了姜涛生日月,有感而发。

粉丝助推下,姜涛在香港娱乐圈中的地位与日俱增。

大小代言自不必说。

他所在的男团MIRROR出道后迅速成为「造金机器」,出道三个月就举办首场演唱会,创下香港乐坛最快纪录。

姜涛个人发行的单曲更是轻松播放量破亿。

在叱咤乐坛流行榜颁奖典礼上,他连续四年拿奖,打破张学友在90年代初连续三年获奖纪录。

进军影视界后,也声势汹汹。

2022年主演了电影《巨星养成记》(《阿媽有咗第二個》),搭档金像奖影后毛舜筠。

成本仅800万,票房高达3847万港币,成为年度票房第三。

2023年,主演《我的天堂城市》,又登台湾票房冠军。

当然,这两部电影豆瓣评分一个5.6,一个4.8,全靠粉丝包场刷票房。

尽管从外形到唱功、舞技、演技,无一不遭诟病,但他依然资源不断。

甚至与刘德华、古巨基等前辈合作。

不知大家记得吗?

之前他还因「拳打林俊杰,脚踩刘德华」冲上热搜。

林俊杰演唱会邀请MIRROR,因为只请了7位成员,只有一位成员登台演唱,被粉丝骂到道歉。

刘德华和姜涛合影,被粉丝点评「两代男神相遇,各有千秋」。

一下子把鱼叔也看懵了。

完全可以理解,在很多人眼里,姜涛作为顶流是名不副实的。

既没有国民级作品,唱歌、演戏能力也都难以服众。

似乎只是空有粉丝和流量。

但,等等……

这样的「姜涛」,在内娱还少见吗?

或许,网友们的不满,恰恰因为他「香港顶流」的头衔。

尤其对内地网友们而言,港星滤镜深入人心。

一想到香港顶流,满脑子90年代的光辉形象。

也恰如王晶说的,和昔日港娱顶流一对比,落差感扑面而来。

曾经的刘德华、张国荣、谭咏麟、黎明、梅艳芳等巨星。

同样是选秀出道,或靠讨喜容貌崭露头角。

但,他们要外形有外形,要实力有实力,演艺三栖,代表作动辄载入史册。

成为顶流,还是基于广泛认可的偶像光环和艺术成就。

反观姜涛及其团队MIRROR。

显然,更多还是靠流量包装和饭圈文化的推动。

作为偶像,基本的身材管理都没做好,也不怪乎被群嘲。


当然,这背后更有选秀机制、粉丝经济的变化。

过去港星靠「星工厂+影剧公司」培养,通过影视和音乐作品积攒人气。

虽然早年其实也有粉丝圈地自萌、不同粉群互撕的现象。

但,过去大部分粉丝对偶像的支持,主要还是基于对作品的喜欢。

毕竟,他们的大量歌曲、电影,都是拿得出手的累累实绩。

这些偶像的星光,路人也难以否认其璀璨。


回到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一切来得更加直接。

选秀出道,更依赖粉丝投票和市场反馈。

明星人设被放大,粉丝对偶像的喜爱除了作品,更有陪伴、激励的情绪价值。

像姜涛一出道,就是胖子逆袭成偶像的励志人设。


很多粉丝被这一点打动,期待看到他更大突破,干脆将其作为养成系来追捧。

粉丝通过各种商业化的应援方式为偶像打榜、投票,也能深度参与到偶像的成长中。

偶像的影响力,因此更多局限于粉丝群体内部,难以获得广泛认可。

这几年,姜涛及其组合MIRROR多次被嘲上热搜。

崎岖外形配图和配文中「顶流」二字形成巨大反差,几乎成了一种猎奇景观。

坦白讲,大部分人,包括鱼叔在内,其实并不真的了解,也无意了解他本人的能力和魅力所在。

我们当然不能否认他们的努力。

之前港片《命案》中,MIRROR成员杨乐文演活了一个天性残暴的变态。

郑保瑞赞其可以对标《狗咬狗》中的陈老师。

他没有拿到金像奖男配,还被港媒称是「遗珠」。


事实上,对这一顶流男团的失望情绪,投射的还是对旧时代的留恋。

想当年,港娱曾是华语娱乐圈的中心。

从电影、电视剧到音乐,全方位引领潮流。

内地观众隔着一层,更有雾里看花花更美的朦胧。

近几年,单是港乐、港影的情怀综艺,就火了好几波。

如今的姜涛,显然承载不起人们对香港的想象。

反而让我们被迫看清,香港娱乐工业已经不再是那个能造神的工具。

千禧年后,港娱衰落,造星断层严重。

背后恰恰是内地市场的崛起,很多香港艺人北上发展,新一代偶像青黄不接。

推出《全民造星》系列节目的的ViuTV,借鉴了《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等内娱节目逻辑,是为了打破TVB的垄断。

pick制度、团队出道,强化与粉丝互动的人设保障,也基本移植了内娱的偶像模式。

只是香港市场更小,难以复制资本规模和市场广度。

又保留了「亲民」的港娱传统,就形成了一个「迷你版内娱+地方性饭圈」的混合体。

这也是为什么姜涛这样的明星在香港红到天上,在内地却屡遭质疑。

的确,绝非他个人的问题,而是娱乐系统的结构性变化。

炮轰姜涛的王晶,其实就亲历了这种转变。

90年代,他能屡屡拍出票房爆款,也能把舒淇、邱淑贞推上时代封面。

他作为导演,掌握着资源、话语权和审美权。


面对「烂片之王」的质疑声,他自信回击「嫉妒而已了」。

但如今,游戏规则变了。

捧红姜涛的不是导演和唱片公司,而是无数「姜糖」用一场场应援硬生生砸出来的流量。

作为曾经主导观众喜好的王晶,也坐不住了。

他的抨击,貌似义正言辞,却也不免显露出一种被淘汰出局的悲凉。

这个世界早就不是导演中心、作品中心,更不是市场中心,而是彻底去中心化了。

饭圈本身就是碎片化时代的产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顶流,每个圈子都有自己的规则。

所以,令人唏嘘的不是姜涛被骂,也不是王晶的失态,而是这场骂战像极了两个失语者的互相指责。

姜涛虽为地方顶流,但也不过是一个被资本和流量层层包裹下的偶像符号;

王晶虽为知名大导,也早已被困在过往荣光的回声里。

前段时间,他还因为重提刘嘉玲被绑架内幕,被网友批评为了热度揭人伤疤没底线。

这次激进发言后又被粉丝骂到删文,不得不重新整理措辞。

大概所有的愤怒和不解,只能归于一句慨叹。

那个时代,真的过去了。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 错,就随手点个「赞」和「推荐」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