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直接收现金保护费,比如管理费、清洁费、疏导费,其实也不少。
但那都是有明确划定区域的地方,比如市场,那对于没有明确规定的夜市呢?也有办法。
那就是找个白手套商贩,向其他商贩收取一户一个月一条芙蓉王(20户商贩就是4800块钱),统一交给城管,城管就不驱赶。
这事儿,发生在郑州的夜市。
一名男子以“打点城管关系”为由,要求其每月缴纳一条芙蓉王香烟(价值约240-260元),否则禁止摆摊
现在做小商贩的人也是硬气,知道这类「灰色操作」举报没有意义,因为中间隔了一层白手套,有人举报就说是白手套自作主张就好,所以商贩非常聪明的直接找了媒体来报道。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视频一发出去立马就舆论发酵,换来了当地的「从严从快处理」。
这事儿的讨论点其实都是老生常态了,我一说,大家都不觉得陌生。
第一点,权力滥用。
县官不如现管,所以只要是手上稍微有点权力的人,都喜欢找机会变现。
那基层很多事情就属于是,买一个「不被打扰的待遇」,管理权力就异化成为了抽成权、分子权、保护费权等等。
人民网在去年发了一篇文章,专门讲的是郑州夜市扰民的问题。
比如有占道经营的情况,有噪音扰民的情况,有破坏环境卫生的情况,等等。
这些事情都是真实存在的,那必然就要加强管理,这很正常。
我看报道,就说有些街道成立了夜间巡逻队,加强巡查。
去年六月,是大家呼吁城管来强化管理,但一旦有了管理权,而这个管理权不受监督的话,很快就会腐化。
所以我们在今年5月看到,不到一年时间,原本的管理权就变成了套利工具,原本的为民服务就变成了「必须上贡」。
给了打点,那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给打点,那就加强打击变成自己的「工作业绩」,横竖都有的赚。
第二点,真的只是个人行为么?
从通报上来看,就是一个涉事人员的私下操作。
这个涉事人员的操作很有意思,没有自己直接去收钱或者收烟,而是多少有点「风险把控意识」,找了一个商贩来当白手套。
这让我想到了当年香港的五亿探长雷洛,自己也不占手,而是找了猪油仔来统一管理。
白手套的作用有两层。
第一个,是干脏活,如果“手”不想直接弄脏自己,那就要戴上一个“白”的手套。
第二个,是做隔离,关键时刻是可以通过牺牲白手套来保护“手”的。
当然,现在事情闹大了,商贩作为白手套就已经保护不了办事处的涉事人员了,手套和手一起曝光。
问题是,白手套逻辑,真的就只停留在商贩层面么?
会不会涉事人员本身,也是白手套的一环?是双层隔离?
毕竟现在站出来的只是一个商户,记者调查的也仅仅是一个规模很小的夜市,但郑州有那么多夜市,甚至夜市的烟火气成了郑州的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名片,那更大的领域会不会也有类似的情况呢?会不会更加有组织呢?
其实只要是带过团队的就知道,时间紧任务重,做的就是很基层的工作,那「一线士气」有时候是需要通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来保护的。
只要不过界,很多时候都形成了「潜规则」,从上到下心知肚明,如果你带团队的人太水至清,那就没有人愿意跟你,跟你也不愿意出力了。
所以现在更需要调查的是,是否还有其他人员参与其中,或者其他地方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更关键的是,是否有这种系统性的「放纵」存在。
一个月一条芙蓉烟,260块钱,对于夜市的商贩来说可能只是一天的利润,你说少不算少,说多也不算多。
但,这些成本最后还是会加到每个消费者头上的,也就是说,每个去吃夜市的人也间接的要「上贡」。
所以烟的事情小,但背后牵扯的事情很大。
往大了说,这种「柔性勒索」直接损坏了管理者的公信力;往长远了说,今天收烟,今天只收一户一条,那如果没有曝光出来,之后胆子大了,又会收什么呢?
就还是那句话,暴露出来的是一个点,但我们有理由要求,彻查背后是否有一条链。
各位大佬觉得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