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税务局最近公示的公务员录用名单里,一个名字让网友炸了锅——清华大学毕业的潘某某,考上了乐清市税务局一级行政执法员岗位。

实际上,名校学生考公早已不是新闻,但这位潘同学更是重量级——他是2015年温州高考状元(总分759分,全省第二)、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浙江赛区一等奖得主。

当年他距离全省理科状元也只有一分之差。

据《温州晚报》2015年报道,他以物理竞赛成绩保送清华自主招生,高考裸分同样达到清华录取线,最终进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9年毕业后,他通过公开招考进入瑞安上望街道办事处(事业编),这一选择当年就引发过“清华生进街道办是否大材小用”的讨论。而在道办事处工作6年后,如今以事业编身份“转战”税务系,再次引发了舆论关注。

公示信息显示,潘某某顺利通过笔试、面试、体检、政审等环节,即将入职乐清市税务局。

网友争议焦点在于:清华学霸“二进体制”算不算人才浪费?评论区分成两派,一方搬出《公务员法》强调“凡进必考”的公平性,另一方则质疑“基层岗位是否需要顶尖名校生”。

事实上,名校生扎堆考公早已不是新闻。据国家公务员局数据,2023年国考报名人数突破300万,平均竞争比70:1,其中税务系统岗位竞争尤为激烈。而潘某某的选择,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体制内“稳定性”对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即便在县级税务局,公务员的薪资待遇、职业保障也远超当地平均水平。

当舆论还在争论“清华该不该考公”时,更多年轻人已用脚投票。毕竟在就业压力下,与其纠结“面子”,不如先端稳“饭碗”。

你对这件事怎么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