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中美经贸会谈或互探底线

中美经贸高层于5月10号,在瑞士日内瓦谈了八个小时,没有任何声明,也没看到结果,意思就是还没谈拢,不过当天晚上10点,新华社发了一条评论,声称中国维护国际经贸秩序的立场坚定不移。绝不会牺牲原则立场与美国达成协议。

再然后就是5月11号,如很多媒体所说,中美这场马拉松式的经贸会谈,继续进行。

从这里其实大概可以看出,中国在关税问题上的立场还是相当坚决的,另外综合法新社信息,谈判前夕,美国总统特朗普首次暗示,可能将关税降低至80%,作为145%现行关税的替代选项。

如果这就是美国的诉求,那么明摆着,面对中国那相对坚决的谈判立场,甭管这次谈判能谈多久,单凭这一次谈判就想要达成一致的可能性,其实不大。

正如经济专家所表示的,即使关税降到一半,水平仍然太高,不足以恢复正常贸易,这也就意味着美方的立场,其实也相对较为强硬。

所以很多专家普遍认为,此次会谈,并不一定会出现重大突破,反而更像是一次互探底线的试探。

至于剩下的问题,无非就是看双方的哪一方,更有可能率先做出让步。

美国萧条趋势

参考美国商务部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GDP环比萎缩0.3%,创2022年以来美国经济的最差季度表现。

而且有数据表明,美国第一季度GDP萎缩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进口的大幅增加以及政府支出的减少,虽然美国政府表示,糟糕的经济数据都是前任的锅,但综合特朗普上台之前就开始强调的关税政策。以及特朗普上台以后为了削减政府支出,所进行的大刀阔斧的改革。

明摆着,大概率是因为美国企业担忧关税升级,所以针对企业所需要的进口商品,进行了提前囤积,导致进口额同比激增5.4%,再加上特朗普改革所造成的政府支出的削减,所以才造成了美国第一季度GDP的萎缩。

结果因为这种恐慌性的进口,非但没能缩小贸易逆差,甚至还导致美国3月份的贸易逆差数据,相较2月份的数据,大增14%,达到了创纪录的1405亿美元。远超外界预期。

与此同时,由于美国对进口商品的高度依赖,随着4月份关税政策的相继落地,从快消品、到电子设备再到医疗产品,一波又一波的涨价狂潮,几乎席卷了美国所有的消费市场。

参考电商平台亚马逊的相关数据,第一季度930种商品平均涨价29%,涵盖服装、珠宝、家居、办公、电子产品以及玩具等多个类别。

再比如美国的汽车行业,因为特朗普对钢铝产品加征关税的原因,为美国本土的钢铁行业及铝业,增加了约3.3万个工作岗位,看起来确实不少,但还是因为钢铁关税,美国下游汽车、建筑等行业,损失了超17.9万个工作岗位。

正如新华社所描述的,虽然特朗普政府希望通过关税保护令,希望通过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复兴美国的制造业,制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但种种贸易“霸凌”行为显然背离经济全球化、生产要素跨境流动的时代大势,不仅未能实现决策者的主要政策目标,甚至还让美国的众多消费者以及整体经济,承担了更多的经济成本。

同时还会进一步强化美国的政治体制失灵。

参考前面的消费品价格的上涨,有数据表明,因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美国中低收入家庭的年平均支出,将会增加1700美元到5400美元。

另外综合摩根大通的预测数据,2025年美国经济衰退的风险,也从40%飙升到了60%,投资、消费、出口等三架马车同时熄火,还有美联储,也在当地时间5月9号对外表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可能会在2025年,导致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并造成通胀水平的上升,甚至有可能造成全球供应链的中断。

很多中小企业,势必也就有可能因无法快速适应新形势而宣告破产。像极了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颁布以后,所导致的大萧条。

这也就意味着,对特朗普而言,虽然他表面还在强调所谓的美国优先,并不断的将经济问题的锅,甩到前任政府的身上,但实则应该很清楚美国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具体有多严重。

只是出于资本主义的傲慢,他不愿意承认,然后还是想继续通过所谓的美国霸权,将问题转嫁到其他国家的身上。

就比如开头所说的,特朗普在谈判前夕,曾首次暗示,可能将关税降低至80%。不知道的还以为美国这是良心发现了,专门留出了一个谈判的口子,可实际上,只是因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明显对美国的负面影响是要更大的。所以美国有点撑不住了,仅此而已。

中国进口多元化

反观我们中国,先看进口,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自美国进口额约为389.68亿美元,只占了同期进口总额的6.7%,而且主要集中在高端制造以及农产品等领域。

其中农产品方面,大豆玉米等农产品的占比,就占了约30%,规模还是相当大的,而且有数据表明,特朗普发起的第一轮贸易战,就已经导致美国的农产品出口,损失超270亿美元。其中大豆就占了近70%。

但是对中国来说,其实影响不大,虽然过往的美国,确实是中国最大的大豆进口来源国,但这个世界上毕竟不是只有美国才有大豆,因为美国的关税过高,所以中国的进口商很快就从巴西采购了至少40艘货轮240万吨的大豆。

而且综合央视网信息,这批大豆基本都会集中在5月到7月出货,不但采购数量大,速度还快,甚至都不怎么会对我们的内部需求造成影响。

所以发展到最后,损失最大的其实还是美国自己。

相对比较难搞的,可能也就是高端制造的进口,比如半导体、医疗仪器、航空航天部件等等,但是综合中国对美进口的历史数据,从2015年开始,截止2024年,随着中国科研能力的逐渐提高,同时也是因为中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有效推进。

中国对美进口数据,已经从之前的8.85%,逐步降低到了6.33%,与此同时,针对同盟以及欧盟的进口占比,则相对提升到了16.6%,以及13.2%,这也就意味着美国的关税政策,时至今日,可能确实还会对中国的进口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但实则已经影响不大。

中国出口韧性

然后就是中国出口,短期来说,相对明显的冲击肯定还是会有的,比如4月份关税政策生效以后,当月中国对美出口的相关数据,就同比下降了21%,跌幅明显。

但是因为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的庞大影响,以及美国对中国进口产品的依赖,说实话我其实并不担心关税政策对中国制造的长远影响,因为事实已经很明显了,比如美苏冷战时期,由于美苏都是工业大国,所以他们的脱钩相对来说,是比较明显的,经济交流也相对较少,限制起来也更加的直接。

但是目前的美国,和中国之间,哪怕是因为关税政策的影响,但实际上的经济交流,依然是相当密切的,参考海关总署5月9号公布的相关数据,2025年前4个月,中美贸易总值就已经高达1.4万亿。

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受美国产业空心化问题的影响,加上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状况比较好,所以也就导致美国对中国制造,产生了相对明显的进口依赖,而且短期内,很难找到合适的替代品。

所以也就导致目前的美国,看似因为内部各种问题的影响,不断的调整对华政策,但实则依然摆脱不了对华进口依赖。

也就是我前面说的,长远来看,我其实并不担心关税政策对中国制造的影响,而且很明显,相比我们在短期内所可能受到的冲击,美国内部的问题显然还要更为严重,只是美国在强撑着而已,所以正如新华社所说,中方拥有强大的抗压能力与充足的政策,来维护国家的正当权益,自然也就更不可能以牺牲原则立场的形式,向美国妥协。

或者咱们说的更直白一点,一方面由于美国对霸权体系的依赖,所以哪怕内部问题重重,但依然很难面对现实,甚至不惜以自我欺骗的形式,勉强维持其强硬的傲慢姿态,另一方面,由于美国的关税政策,已经很难在事实上对中国造成严重威胁,所以中国的态度,自然也就相对较为强硬。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所以很多专家普遍认为,此次会谈,虽然持续的时间较长,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出现结果,更有可能是一场互相试探底线的交流,如果进展顺利,才有可能为下一阶段的谈判定下议程。

剩下的就要看美国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放下其莫名其妙的傲慢与偏见,放下其偏执的贸易保护主义,明白全球的经济发展舞台并非你死我活的角斗场,而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当然,不管怎么说,既然已经有接触了,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其实也能看作为双方重启对话,释放积极信号的一次尝试,所以哪怕没有结果,但终究也能算是一次重大突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