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要【出片】的中国人,全住在了小红书;这背后的心理动因,除了追求【美】,更是渴望自己的内容被当作景观空间的信息资料,吸引其他用户去分享去点评去凝视。这种强烈的“出片”意识,也正在被用户化用到追剧互动上——无论是图文笔记,还是视频切片,只要符合“出片”的美学奥义,都会获得不错的数据。

作者:条形码‍‍‍‍‍‍‍‍‍‍‍‍‍‍‍‍‍‍‍‍‍‍‍‍‍‍‍‍‍‍‍‍‍‍‍‍‍‍‍‍‍‍‍‍‍‍‍‍‍‍‍‍‍‍‍‍‍‍‍‍‍‍‍‍‍‍‍‍‍‍‍‍‍‍‍‍‍‍‍‍‍‍‍‍‍‍‍‍‍‍‍‍‍‍‍‍‍‍‍‍‍‍‍‍‍‍‍‍‍‍‍‍‍‍‍‍‍‍‍‍‍‍‍‍‍‍‍‍‍‍‍‍‍‍‍‍‍‍‍‍‍‍‍‍‍‍‍‍‍‍‍‍‍‍‍‍‍‍‍‍‍‍‍‍‍‍‍‍‍‍‍‍‍‍‍‍‍‍‍‍

编辑:蓝二‍‍‍‍‍‍‍‍‍‍‍‍‍‍‍‍‍‍‍‍‍‍‍‍‍‍‍‍‍‍‍‍‍‍‍‍‍‍‍‍‍‍‍‍‍‍‍‍‍‍‍‍‍‍‍‍‍‍‍‍‍‍‍‍‍‍‍‍‍‍‍‍‍‍‍‍‍‍‍‍‍‍‍‍‍‍‍‍‍‍‍‍‍‍‍‍‍‍‍‍‍‍‍‍‍‍‍‍‍‍‍‍‍‍‍‍‍‍‍‍‍‍‍‍‍‍‍‍‍‍‍‍‍‍‍

版式:王威

内容市场瞬息万变,观众们的主流互动平台也在分出新的势头,小红书进入了上升期。

上个月结束热播的古装剧《雁回时》,因在小红书上的数据比起其他平台遥遥领先,便被用户称为“第一部靠小红书托举起的长剧”,而去年颇具散文气质的精品短剧《我的阿勒泰》,凭借在小红书上广为流传的视频切片,成功吸引了不少用户去追剧。

以这两部剧为典型,恰恰反映出小红书用户在影视内容消费上具备的行为特征——偏好【卖相好】与【极致议题表达】的影视作品。

一方面,她们追寻“出片”带来的仪式感和关注度,对于精致的内容有着天然的偏向;另一方面,她们同样渴望通过影视作品进行自己对生活的深刻关注,也渴望听见更激烈的发声与表达——这不仅仅是小红书式的内容消费偏好,亦是年轻生猛、有思想和表达的当下一代,对于内容的真实需求。

小红书用户,用“出片”思维追剧

一生要【出片】的中国人,全住在了小红书。

生成美图,并在社交媒介上广而传播,这或许是小红书用户与其他平台用户之间,最为明显的区别。这背后的心理动因,分为两层:第一点,对于【美】的内容的不懈追求;第二点,渴望自己的内容被当作景观空间的信息资料,吸引其他用户去分享去点评去凝视

而这种强烈的“出片”意识,也正在被用户化用到其他领域。反映到追剧看片这一行为上,便形成了这样的现状:对于有sense、有调性的内容的偏好,以及大量原创内容的生成。

首先,如果我们在小红书搜索几部热播剧的tag数据和笔记,便能够发现,无论是图文笔记,还是视频切片,只要符合平台所推崇的“出片”的美学奥义,都会获得不错的数据。

近的如《难哄》,点开#难哄#tag,首先推来的便是标题为“谁说内娱没有好的转场”的切片,8.8万的点赞量,再次表明薯人很吃这类精致的【出片感】“细糠”。紧接着露出的则是一条图文笔记,几张难哄剧照被裁剪成手机壁纸的格式,配文则是:难哄的美工好绝。近2000的点赞量不会骗人,薯人对氛围感写真,抵抗力真的为0。

而去年声量不小的热播剧《墨雨云间》,即便剧已经完结近一年,但在小红书上仍有不少用户在反复咀嚼剧中的镜头美学,称赞导演“鼓风机”式摄影语言。

其次,就当下的实际情况来说,比起在微博、b站等平台发布二创物料时,容易被下架审核,以及在豆瓣平台发布剧情讨论帖时,常会招致举报,小红书则拥有更广袤的舆论场域,其“活人多”的观感也由此而来。同时,从中其实也能够窥探出用户的定向迁移,以及对于不设限表达、创作的强烈需求。

活人越多,便意味着用户在追剧时能跑通越多赛道。美妆、服饰、美术场景、饮食、摄影构图、嗑cp、写梦女文……条条大路最终通向影视作品在泛数据层面的火爆。

就拿今年初开播的《白月梵星》来说,在小红书上,剧中女二茯苓仿妆的最高点赞量有20.8万之多,而热播剧《永夜星河》女主凌妙妙的仿妆视频,点赞量在3万以上的有也有数条。

剧集中的服饰造型、饮食等同样是薯人的心头好,以《国色芳华》为例,颜色艳丽、款式大气的唐制服饰,席卷了小红书平台,“中式美学”再次成为热门议题;而以明代为故事美学背景的《九重紫》,则通过在剧中详细展现多款明代美食,使得用户在追剧之余,也在小红书上打卡复刻同款。

同样的,多位博主掀起的“女明星梦女文”运动,也成为了小红书用户在追剧时开辟出的新潮流。

“梦女”通常指的是幻想自己与某位男性角色,或者现实生活中的男性公众人物发生互动的女性群体,而许蛮蛮等小红书博主,通过为女性公众人物创作梦女文,成功为女演员们赋魅,从而让小红书用户在追剧之余,拥有自由阐释女演员自身特性的空间,同时延展了影视作品的解读边界

比如前不久,文淇和刘浩存主演的《想飞的女孩》上映,两人在路演时的互动以及在采访中言之有物的回答都给年轻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薯人也顺势写起了文淇、刘浩存的梦女文,拉起该片最为中坚的舆论声量。

事实上,小红书也注意到了用户们自发形成的这种“出片”风格的追剧模式,今年春节档,小红书出品的几部短剧,如《坠入春夜》,便深谙用户们的喜好,精致的构图与摄影,以及高级不廉价的造型,成功俘获了不少从未涉足短剧内容的社区用户。

除了平台本身,影视作品的宣发团队同样注意到了薯人在影视内容层面的独特偏好,早在2023年,便有多部影视剧在小红书玩起宣发新花样,而去年《我的阿勒泰》则将这种花活玩得淋漓尽致。

剧播期间,用户搜索剧名之后,搜索栏顶部便会出现“点击进入阿勒泰的治愈世界”标题链接,活动下方还有多个细分类型,如AI黑科技打卡照等,使得剧粉和普通用户都能够沉浸式“打卡”出片。

女性议题走得更远,更拒绝温吞表达

作为女性用户占比高达71.98%以及18-24岁年轻用户占比43%的内容社区,除了“出片”风追剧外,小红书用户对于女性议题的关注,相比其他平台,无疑更为密集和高频。

同时,用户显然更容易被极致的表达内容所吸引,也就是那些能够引发情感共鸣和深度思考的议题;而对于温吞、情绪浓度较低的内容,则偏向于无感

具体而言,关于女性成长、情感关系发展和自我实现等围绕女性产生的议题,尤其能够打动她们。这些议题不仅与小红书用户的年龄和性别特征高度契合,也反映了她们对自身生活状态的深刻关注

以《雁回时》为例,在播出期间,追剧的薯人们发布了多篇笔记,探讨剧中展现出的中式母女羁绊、女性之间的互助以及女同性恨等围绕女性生发出的情感关系。在她们看来,《雁回时》将母女关系里无法斩断的母系联结和传承呈现得具体入微,创作者的这种表达,恰好迎合了小红书社区的用户偏好。

3月在院线上映的意大利电影《还有明天》,导演对家暴、女性劳工等社会议题的切实关注,让年轻观众感受到了同频共振的欣喜,在小红书上,能够看到不少用户将其定义为“老娘电影”。这也含着她们对过去的“小妞电影”的反观。

与此同时,影视作品里围绕女性展开的议题,也会让小红书用户延展到现实生活中自身的生活状态之上

《折腰》开播以来,关于“小乔没有大名”的讨论在小红书上层出不穷,不少人联想到在现实中,很多女性也被动地失去了大名,成为了某某的妻子、某某的妈妈。

关于“名字”的讨论,至此并未结束,她们还注意到在女频作品中,作者通常给女性角色取一些abb式的名字,诸如“娇娇”“软软”这类无多少实际意义的名字,她们会提出这充斥着对于女性的刻板偏见。

而如受到好评的《180天重启计划》里,女主顾云苏即将三十岁却面临失业,生活一团乱麻,剧中将顾云苏这类年轻人的困境写得细腻与写实,也让观众自然而然越过现实与虚构的边界,重新审视起自己的生活。

同样,在“拒绝温吞表达”这个层面上,小红书用户无疑是激进的,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社区内对于“虐女镜头”的讨论。

尤其让她们感到不适的,便是对准受害者的“虐女”镜头,女性受害者恐惧的眼神和颤抖的身体,某种程度上这并非是对于暴力的抨击,而可能会带来对于施暴力量的再度确认。

另一种典型案例,便是用户们对于更现代的女性情感关系以及女性事业线的强烈肯定。

近期收官的都市剧《蛮好的人生》,在小红书上便收获不少强烈的肯定评价,许多女性用户对于该剧大结局尤其表示满意,诸如“不接受弟弟,才是无数女人满意的大结局”、“姐弟恋不合理,但薛晓舟单恋胡曼黎很合理”以及最密集的关于“女人就该搞事业”的讨论在小红书上层出不穷。

同样受到好评的还有《无尽的尽头》,在大结局时,主角林之桃虽然单身未婚,但她的生活过得十分充实,创作者对于不婚人群直截了当的包容态度,给不少小红书用户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事实上,这种极致化的表达,不仅体现出小红书用户对情感宣泄的需求,也符合她们对于女性力量、女性主义的认同。

THE END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