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这张照片。
他穿白衬衣,头发浓密,面颊消瘦,眼窝深陷,右手夹着烟。他散发出一种混合气息,困惑却笃定,局促又桀骜不驯,过分修长的手指带来一种文学性,他似乎属于很多时代、很多地域,那股单纯、苦闷又雄心勃勃的外省气息。

宁不远父亲,摘自《写父亲》
借由宁不远的追忆,这张黑白照片迅速丰沛起来,化作一幕流动的影像,声音、色彩令人眼花缭乱,命运起伏扑面而来,我听到了父亲的口头禅,“不开车,不喝酒,不打麻将,死了算逑”,母亲三姐妹那放肆的笑声,看到了一个初来成都的山村女孩的窘迫——她要拼命删除掉过往的一切。

作为一个被收养的孤儿,这个青年的一生都在与命运斗争,总是过分用力。在某种意义上,他大获全胜。在这个西南的山村,他成为了奥雷里亚上校式的人物,不知疲倦地尝试新事物,且以喜剧结尾。他是最早骑上摩托车、最早前往上海的人,酿酒、打猎、收藏了一把小提琴,还组建了第一个包工队。他与15岁就中意的姑娘结了婚,以争吵与畏惧表达爱意,还与曾相恋的知青保持了终身的友情,他成为三个孩子的父亲,长女为他赢得从未想过的荣耀。他还构筑了广泛的友情,他的葬礼是最佳明证:几百位涌来的送葬者,编织成一张命运之网,他的正直、慷慨、想象力、憨厚是这些网结。
对命运的掌控感,总会消退;山村中的放肆想象力,在更大的世界中又常捉襟见肘。宁不远被父亲与母亲影响,又试图反抗、逃离,最终被这张力塑造。随着岁月变迁,她逐渐发现,那些她曾想摆脱的影响,如今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

父亲的离世,令她重新审视过往,这审视既是对父亲、母亲,也是对仍在继续生长的自己。在追忆中,困扰她的种种情结,被慢慢化解。
你感到,在多重身份中穿梭的宁远,在作为小说家宁不远时,才获得了最终的笃定。她以母亲做菜时的游刃有余来处理日常创业、日常事务、流行文章,在写作小说时,父亲的那种笨拙、用力、敏感与不羁的想象力,才真正到来,她感到确切的召唤,其一切经历、幻想、内心微小悸动,都有了附着之所。
我尤其记得,年幼的她陪父亲去变电站的场景,父亲仰起头,口中的电筒光射向夜空,雨水打湿他的衣服,她则披着她的雨衣,“那真是我一生里梦幻般的时刻”。

对于亲情,我总有种下意识的回避,更很少面对自己的过往,认定自己属于对未来、对他乡的渴望。《写父亲》在我心中激起了微妙的感受,总有一刻,我也会这样应对父亲与母亲;这本书也给我了意外的鼓舞,记忆不会消失,它总会在未来等着你,比你想象的更栩栩如生、绵密刻骨。
作为文学的外行,我本无力评价宁不远的写作,只能记下这粗浅的个人印象。吴越与陈垦,作出了更丰富、批评性的表达。
本文作者:许知远
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谈话节目《十三邀》主创。正在撰写五卷本梁启超传,前两卷《梁启超:青年变革者(1873—1898)》《梁启超:亡命(1898—1903)》现已出版。

【新书推荐】

《写父亲》
作者:宁不远
出版社: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6
这是一个女儿对父亲和乡土的怀念,也是一份坦诚的自我剖白。父亲的一生沉默又勤恳,他努力让女儿踏上求学之路,远离乡下,前往更好的世界。但远离“粗俗的人情味”,生活是否变得更有意义?一个独自从农村走到大都市的女孩要经历多少挣扎和蜕变,才能完成对自我的重塑?父亲是一种语言,一个来处,一方土壤,一份参照;女儿书写父亲既是清空,也是填满;既是为了告别,也是为了重新开始。
-End-
编辑:哈
了解更多请关注
新浪微博:浦睿文化
微信公众号:浦睿文化
豆瓣:浦睿文化 / 巨鹿村
小红书:浦睿文化
加入「浦睿生活馆」
获取更多新书资讯
参与浦睿福利活动
添加浦睿君个人微信(prwh2011)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