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 16 岁 “神 童” 坠楼身亡 ,最后一刻,他留下六个字太扎心


在辽宁,一颗本应闪耀的新星骤然陨落,年仅 16 岁的 “神童” 于行健选择以坠楼这种决绝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而他在最后一刻,留下的那六个字 ——“妈妈,我疼”,宛如重锤,狠狠地敲击在每一个听闻者的心间,令人揪心不已。

01

于行健,这个名字在学校和竞赛圈中曾如雷贯耳。他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令人瞩目的光芒。在学习的道路上,他一路 “开挂”,成绩优异得让人惊叹。初三时,初次参加全省奥数比赛,他便崭露头角,斩获第三名的佳绩。这对于许多同龄人来说,已是遥不可及的高度,可对于于行健而言,这仅仅是他辉煌旅程的开端。次年,在全国青少年科技成果大赛中,他更是以近乎满分的成绩,勇夺金奖,凭借此奖项,顺利保送到省队。高一时,代表省队出战国际奥数比赛,他再次不负众望,跻身前三名。这样耀眼的成绩,让所有人都坚信,他的未来必将一片光明,清华北大的校门似乎已为他敞开。


辽宁16岁“神 童”坠楼身亡 ,最后一刻


02

然而,在这些令人艳羡的成绩背后,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巨大压力。于行健出生在沈阳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公职人员。他们对孩子寄予了厚望,从于行健小时候起,就对他进行着严苛的教育。父亲不允许他随意和别的小孩玩耍,也不让他碰玩具,而是将他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各种学前班、兴趣班充斥着他的童年。进入小学后,每天清晨六点,父亲就会强行把他从睡梦中叫醒,先是背诵一小时课文,接着去跑步。当其他孩子还在睡梦中时,于行健已经完成了预习。夜晚,在父亲的监督下,他要写成语、阅读故事书,直至十点才能休息。在如此高压的管理模式下,于行健虽然成绩优异,成为了众人眼中的学霸,可他的内心却承受着难以想象的重负。

上了初中,于行健的学业压力愈发沉重。他不仅要保持各科成绩年级第一,还要在信息学领域不断深耕,频繁参加各类竞赛。他一次次站在领奖台上,收获着荣誉与掌声,可这些荣耀背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高强度学习,是几乎没有娱乐、没有放松的单调生活。他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没有片刻停歇。

03

2025 年 3 月底,于行健参加信息学竞赛,却意外落选。这一失利,对于一直处于巅峰状态的他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回到家中,等待他的不是父母的安慰与鼓励,而是父亲劈头盖脸的责骂。父亲无法接受他的失败,一句句 “废材” 的指责,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着他的心。长久以来压抑在心底的情绪,在这一刻彻底爆发。在和父母发生激烈争吵后,于行健对生活彻底绝望,最终从高楼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于行健坠楼后,父亲发布的哀悼文章,更是引发了轩然大波。在文章中,父亲没有反思自己教育方式的问题,而是一味地指责儿子,认为他 “我行我素”,是个充满戾气的 “魔丸”。他甚至觉得,是儿子的懦弱导致了这场悲剧。从这篇文章中,我们看不到一丝对儿子的理解与关爱,只有冰冷的指责与高高在上的评判。


辽宁16岁“神 童”坠楼身亡 ,最后一刻


这起悲剧,让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当下的教育现状。家长们往往过于注重孩子的成绩和荣誉,却忽略了他们内心的感受和需求。在追求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的道路上,很多家长将孩子逼入了绝境。于行健用他的生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教育不应只是知识的灌输和成绩的比拼,更应是心灵的呵护与成长的陪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梦想,我们不能将自己的期望强加于他们身上。希望通过于行健的悲剧,能让更多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警醒,给予孩子们真正需要的关爱与支持,让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演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