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外国食品纷纷被打上“不含中国成分”的歧视标签时,这对于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来说简直啪啪打脸。

什么时候这样的歧视观点成了国外食品的安全标准?国人应该如何看待?

到底是不是恶意的标签?

谁能想到,食品包装袋上被标注“不含中国成分”竟然在海外市场成为商品卖点。

这样的标注趋势不仅囊括宠物食品,甚至就连婴幼儿辅食产品也通通被覆盖。

在食用品行业来说,仿佛他们这样的标注举动似乎要与产地为中国的食用品界限画的清清楚楚。

当国人知道这一切后,大家都感到悲伤而又气愤,难得真的是中国的食品达不到外国的食品安全标准?还是这是来自于外国的恶意歧视与诋毁?

其实说到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更多老百姓的心中其实还是充满忧虑的,甚至这样的忧虑已经困扰人们很多年。

此前,某县城所售卖的羊肉中被添加瘦肉精事件引发一时轰动、对人身体有益的蜂蜜又被爆出掺假制造。

各种各样的食材有着强烈的农药残留、又有着各种各样的添加剂、化学物等事件也络绎不绝。

其实连国内百姓自己都知道自己所吃的食物常常和这些东西为伍,因此科技与狠活这个概念在近些年间也已经深植人心。

许许多多的食品安全问题对国内的食品质量保障形成了严重打击,渐渐的也令人对国内的吃食逐渐丧失信心。

国人的不良“吃”史

而海外市场也同样遭遇过有关于中国食材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比如在2007年的美国,其宠物食品中被添加了来自中国的小麦蛋白胶,虽然这并不可怕,但可怕的是其中却掺入了三聚氢胺这种有毒物质。

即便是宠物所吃的粮,那这样的毒性事件也一度震惊了全美。

后来经过调查,宠物食品添加剂的来源地直指中国两家公司,而这件事情在当时也被全世界广泛关注。

此后在2008年,中国的30万婴幼儿也都受到了食用三聚氰胺为添加剂的奶粉影响。

这不仅使国内的新生希望躯体受到伤害,更让国产奶粉的行业爆了大雷。

此后没人再敢购买国产奶粉,甚至这样的冰点趋势持续十多年也没能重回巅峰。

不同于这些大事件的雷点,在我国生活中的食品安全小事件其实日常也在经常发生。

如给苹果打蜡、鱼丸造假、给蔬果使用添加剂或造成农药残留等问题的出现时时刻刻、络绎不绝。

甚至直到如今,不论是西红柿、橘子、桃子等生活中常见的应季蔬菜水果,也都与十数年前的口味变得不一样了。

这也就导致了国内消费者对国内食用性产品产生出了不信任,有钱者便更喜欢购买进口产品,因为他们会觉得在同样的食用条件下,外国品牌会更安全。

“应对需求”的外国品牌

然而,直到如今谁都没曾想过,外国品牌竟然在极力的和中国撇清关系,甚至在自己的商品包装袋上,还明显的标注出“不含中国成分”的句子。

虽然这从表面层面来看是挺歧视抵华的,但是从另一层面讲也不难看出,很多商家其实也是顺应趋势来用这样的安全性吸引顾客购买。

此时的“不含中国成分”显然已经成为了国外产品的新卖点。

他们通过这种歧视标签来声明自己的产品是食用质量合规的,而这背后是对中国食品质量标准的不认同与不信任。

当下不仅仅是美国,甚至在澳洲一所很大的婴幼儿生产商---贝拉米,也在其部分商品中标出了“不含中国成分”的话语。

而讽刺的是,他们却说这句话是专门对中国顾客所说的。

因为他们认为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食品安全问题很忧虑,所以这样写能够促进他们放心购买。

这样的话语不知道各位同胞听着是否舒适?

但从事实上来看,这又确实是一部分购买婴幼儿产品家长心中的真实写照。

至于为什么在国际上售出的部分外国食品会出现这样的标注情况?

其中一部分原因还是和中国人自己的所作所为有关。

如何打破成见?

就好比每次有有关于食品安全问题事件暴雷后,中国的媒体人喜欢将其放肆渲染。

因为这样做能够抓住浏览者的眼球,而最终目的也只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浏览流量而已。

至于解不解决、如何解决,那是监管部门的事。

可当外国人看到了这样的新闻,同样难免心生恐惧,他们会认为来自于中国的食物都有可能会含有化学制剂、色素等危害于身体健康的物质。

因此,相比较于购买中国产品,他们会想:还不如选择本国或他国的同类食品呢,至少这样吃得安心。

所以如何改善中国食品的市场环境,消除国内人民以及全世界人民对中国食品的坏印象,已经迫在眉睫。

而当国内食品抽检合格率在稳步提升时,这些媒体人却默不作声了。

因为他们顺从市场需要,只会写出百姓们爱看的话题,而这样的负面新闻给人的印象自然是中国食品不行。

此外从另一方面分析,国内的部分品牌食品明明可以在国内售卖,但是出口到外国后却会国外海关扣下,不允许进入。

就好比不久前出口到德国的一批螺蛳粉,就被因检测出含有转基因成分被扣下。

而这也令国内的消费群体感到恐慌与不解:为什么在国内就能够被销售?而去到国外就不行了?国内和国外的检测标准为什么不一样?

而就是这样的信息不匹配度,也是导致国人对中国生产食物所不信任的原因所在。

可现在明明中国制造已经风靡了全球,但中国食品的食用安全问题怎么就难以深入人心?

说到底,我们这个农业大国和食品大国,今后的食物标准设定应当如何?又如何实现监管、打破“不含中国成分的标签”?

接下来就要看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了。

与此同时,百姓们也要共同监督。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