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着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你回到家,开门,迎接你的是一个完美无瑕的“人”,她能做饭、能照顾孩子、记得你最爱吃什么、从不顶嘴、不抱怨,还会在你疲惫时递上一杯热茶,低声说一句:“你辛苦了。”

但她不是真人。

她是一个合成人...

这就是英剧《真实的人类》的设定,一个不远的未来,机器人已经走下实验室,走入千家万户,成了家庭成员的一部分。

从2015年开始播,共三季,在豆瓣上每一季评分都稳稳在8.3分以上。

这部剧就是厉害就是,整部剧用一种非常克制的方式,把最刺痛人的问题,一刀一刀扎进你每天的生活细节里。

比如,第一季一上来,主角乔这位三孩之父,生活已经够乱了,工作压力山大,老婆整天加班,他咬咬牙,买了一个女合成人回家当保姆。

她叫Anita。

说实话,她几乎完美:漂亮、勤快、话少,甚至有点“温柔的眼神”。

但问题也从这开始。

乔发现自己,开始对Anita有点“过于投入”。

你以为这只是中年危机?

不,它问的是更深的东西:如果一个机器人,比你老婆还懂你、比你朋友还会安慰你,甚至在你失落的时候不声不响陪你坐在阳台看月亮,你能不动心吗?

而乔的老婆劳拉,也不是省油的灯。

她很快就察觉到这一切。

不是“人”也能被吃醋,这事想想就挺荒唐,但更荒唐的是,这种情绪我们每个人都能懂。

同时,另一条更暗、更惊悚的线展开了:部分合成人,正在觉醒。

对,你没听错,这些被设定为工具的机器人,有的开始有了自我意识。

他们会害怕、会关心彼此、会记得过去……

他们不是程序出错,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活了。

你可能会问,那他们想干嘛?

很简单:活得像“人”。

而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机器人权利,而是如果他们越来越像我们,那我们还“独一无二”吗?

这剧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它从来不刻意制造冲突,也没有AI统治世界那种大片桥段,而是用一件件看似温吞的日常,慢慢腐蚀你对“人”的定义。

一个孤独的老头,和机器人下棋、聊天、讲故事。

他说:“他就是我最好的朋友。”

但机器人伤人了,要被回收。

老头急了:“那是我家人!”

你怎么说服一个孤独的人,他的“亲人”只是一段代码?

再看看那些医生、律师、心理师,甚至情感陪伴者...全被替代了。

就像你有一天醒来,发现自己从“主角”变成了“多余的人”。

你努力拼搏的一切,机器人不但能做,还能做得更快、更精准、永不疲倦。

你还怎么拼?

这剧最狠的地方,不是AI强,而是人类的“不可替代性”竟然这么脆弱。

你可以说机器人没灵魂,但他们会记得你说过的话、喜欢的电影、最怕的梦。

你可以说“他们不是真人”,但当他们在你难过时递来纸巾,在你孤单时陪你聊天,你真的能不感动?

这时候,你才会意识到,我们真正害怕的,不是科技毁灭世界,而是科技让我们变得无足轻重...

它一点点地,偷走我们一直以为专属的特权:情感、共鸣、陪伴、被需要。

人类的独特性,不是被战争终结,而是被“太过完美”的模仿一点点稀释。

这才是《真实的人类》真正厉害的地方。

不是讲未来,而是讲现在。

不是讽刺AI,而是反思人类。

它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最怕面对的现实,当你越来越像机器,机器也越来越像你时,到底谁才是“真实的人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