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甜美女生靠“捡剩菜”走红,热度一上来,紧跟着就冒出一堆类似账号。有的穿着潮牌、有的自称留学归来、有的标题专门提自己“北京户口”。
拍的内容全都一个路数,凌晨摸进菜市场捡菜,战果满满,瓜果蔬菜堆成山,拍得又干净又整齐,不少还带着露水和吊牌。这种画风怎么越看越像一场“预谋”的拍摄?
有人没看出门道,还觉得“人家靠努力捡菜活出了新赛道”。但如果真去现场看一眼,就知道“捡菜”被拍成视频是另一回事。
柳州一位记者专门做过实地调查,凌晨赶到菜市场,发现“捡菜人”中不少是专程驱车几十公里赶来的,还带着探照灯、便携折叠箱,有模有样,俨然不是生活所迫,更像是“执行任务”。
摊贩的话也很实诚,有人专门花钱买品相不好的菜,摆在地上后再“假装捡起来”,捡完也不拿走,就近丢进市场外的垃圾桶。这种行为看似搞笑,实则已经脱离了原本“资源节约”的初衷。
真正靠“捡菜”活命的人,从不拍这些,河南中牟的万邦市场里,凌晨三四点的寒风中,总有些头发花白的老人趁着收摊时偷偷拾菜,动作小心翼翼,宁愿弯着腰也不愿被别人认出。有时摊主心软送些新鲜菜,他们也摆摆手谢绝,他们需要这些菜,但更不愿因此被围观。
反观那些内容创作者,捡的不是菜,而是剧本。从收获菜品到后续出镜的“穷人套餐”“省钱秘籍”,甚至还有人直接把画面背景搬到精致厨房、高端橱窗,再配上引流文案带货,鸡蛋、菜刀、养生壶,一应俱全。
“捡菜”只是换了马甲的“卖惨”,这门生意早在几年前就开始流行:先用虚构的故事制造冲击感,引发共情,再把流量引向直播带货、付费推广。
农产品滞销就是经典一例,苹果烂地里、橘子没人要、梨堆成山,一位“朴实大爷”坐在中间抹眼泪,一声叹息就引来几十万转发。
真实情况是,这位大爷是当地村民,苹果是从批发市场0.2元一斤买来的。幕后是一家MCN机构,视频发出去不到两天,“助农苹果”就在平台开售,每斤15元,还宣称“买一箱等于帮农户一把”,买的人是真信了,赚的却不是农民。
外卖员“卖惨”也是一套流程,打翻奶茶、被客户辱骂、为病儿奔波,这些画面换汤不换药,总是“他很累但他不说”。
某平台公开打假时发现,这类“外卖员”账号中的主人才注册三天,完成不到十单。真实生活中根本不是骑手,全靠背台词、演情绪。账号火了后,主人不仅不否认,还堂而皇之开起了“流量课”,推销带货商品,说买了就能学“起号”秘诀。
最让人反感的一类是拿宠物生病当脚本,连“罕见病”也能批量制造。有人每周发一次宠物去世的短片,主页里整齐排列着“狗狗抗癌失败”“猫咪最后一眼”,再配上宠物食品、狗粮推广,赚足情绪红利。
2024年曾出现一位自称患脑瘤的“点读机女孩”高君雨,她靠“脑瘤术后”在社交平台频繁出镜,穿着短袖拍摄视频,背景却是杭州12月的街头。说在北京治疗,却IP定位显示在南方。被网友质疑后查明,她的“患病故事”来自2023年旧素材,甚至有人举报她母亲私下加粉丝收款。
在这些操作背后,是一条完整的变现路径:从设定人设、编写剧本,到拍摄脚本、剪辑走情绪流,再导入直播带货。
有内容公司专门孵化这些账号,甚至按“起号周期”制定计划。有的让博主提前准备“卖惨食材”,提前选好地点,甚至协调摊贩配合,完成“菜场打捡+夜晚灯光+晨起炖菜”的全流程剧本。这种批量制造的“苦难秀”看似关怀弱者,实则是流量收割者的生意算盘。
济南吉祥苑的爱心菜篮是个例外,那里确实每天整理卖不完的蔬菜,集中放在“共享篮”中,只提供给环卫工人、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两个小时就会被领空。
这些菜大多带泥、带伤,不会上镜,捡的人也从不愿出现在镜头前。无锡的朝阳市场也存在一些捡拾机会,但基本是摊主不慎掉落的丝瓜辣椒、胡萝卜,要捡得趁早,清洁人员一到就没了。
真正贫困者在社会中是沉默的,多数人不愿主动暴露生活的窘迫,不愿拿生活的底线去博眼球。他们不在乎数据,只想吃饱穿暖。而这类被拍摄、被剪辑、被带货的苦难版本,却正在透支公众对底层的信任。
过去两年中,多个被推上风口的草根博主也因被包装后迷失方向而最终被处罚。例如“梁山孟阳”,初期只是拍摄日常农村生活,凭借真实感迅速积累粉丝。
但被一家机构签约后,开始摆拍滞销特产、助学剧情,甚至从外地批发低价货冒充家乡特产,一场直播销售超30万元。还有“大仙哥”,同样走“悲情父亲”“果农求助”的路线,最终账号被封,人也因此被追责。
这些案例说明,草根表达从不应被压制,但被引导制造假象、编造苦难,必然触碰底线。装出来的贫穷换得短期关注,却毁掉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仅存的信任空间。
一旦捐助者心生质疑,那些身处困境、渴望救助的人也就难以再被听见。这一切,已经不止是“道德问题”,它实打实地切断了某些人最后一根求生的绳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