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萧谭辉

在智驾这行干了挺久了,对于这种事故除了痛心还是痛心。

对于搞技术的同学们来说,996真的是福报。卷的昏天黑地,天天战战兢兢写代码修case,下班时间晚上10点半起。量产团队一般都是9116甚至9116.5的节奏。

对于搞营销的领导们来说,恨不得什么都给消费者承诺了。反正出了事,把手一摊,你看我们是L2系统,驾驶员是第一责任人。

很多时候真的没搞明白领导们“到底”知不知道系统里还有那么多特定场景下“必然”发生的事故隐患,就敢在发布会上给“普通消费者”大放厥词的承诺那么多的。我个人一直觉得这种行为和你把一个人推到悬崖边上踹一脚,在被害人重心超过悬崖边上的一瞬间收回自己的脚,最后说他是自己失去平衡掉下去的没有本质区别。

1,说这次事故SU7是标准版,没有使用Lidar,有Lidar的版本能处理(或者类似鼓吹的)——你们真的不懂Lidar。

目前量产的(96线/128线)激光雷达,稳定检出雪糕筒的典型距离在50米左右。在高速上50米也就一秒多点。对于联排锥桶场景,某些厂商宣称可以做到100米(20250402.19:15经友人提醒增加)

任何一个智驾算法团队都不可能对雪糕筒这种远距离下lidar打上去只有几个点的物体不降噪不滑窗就直接报出,在lidar的点云里,雪糕筒在超过这个距离里和Lidar常见的各种噪点(扬尘,高反,水雾,阳光)很难区分。

那么更高线束的Lidar(192线或以上)是否可以更好更有效一些?理论上是的。前提是:

  • 1,你买的车激光雷达不是一个只通了电的样子货。
  • 2,你买的车激光雷达是感知主传感器。
  • 3,在配备了更高线束的Lidar以后,你买的车的智驾算法团队能挤出足够多的系统资源(cpu gpu ai core啥的)来处理数量暴增的点云。

智驾业内的同学,应该知道我上面三条都在说什么,如果不幸命中了你的公司,请不要暴露公司名称。我不想收到律师函。

2,说AEB为什么没有介入的,认为AEB应该介入刹停或者减缓碰撞的——你们也是真的不懂AEB。

实际上,我个人不太理解AEB为什么会在严重失真的情况下被当做一个"卖点”被大肆宣传。普通消费者看完了发布会只会记得这个车在高达XXX kph下还能刹停,他们不知道的是:AEB的触发条件极其苛刻,只对个别白名单物体生效,且对不同的物体,有生效速度限制,绝对绝对不是某些领导发布会上宣传的那样

AEB的精髓在于不帮倒忙的前提下(不误刹),保证正触发率足够高。而现在这么一个啥都能卷的环境下,现在已经有点本末倒置了。

至于现在一些车企或者供应商宣传的通用障碍物AEB,我能说的不多,只能告诉大家,这种功能目前没有任何标准。这个任何,包括了大家常听的CNCAP,ENCAP,不太常听见R152,R131,均没有通用障碍物AEB的标准。搞理工科的同学们,应该知道我想说什么了。

给那些还坚守在智能驾驶行业的同学们,特别是卷生卷死的技术同学们:

智能驾驶是一个未来至少五年内,还需要潜心打磨《技术》深度广度的行业,而非宣传的春秋笔法,水军的情绪拉踩甚至是对普通消费者的“道德判断”。我们“都有责任,不要毁了这个行业”。在几年前写过一段话,放在这里吧。

未来的五年内,是智能驾驶内卷后大爆发的年份,各个公司都会以跑步前进的速度开放这个功能。我们每个在这个行业奋斗,以这个行业作为终生事业的从业者,都应该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本着对客户,消费者,行业负责的态度,推进智能驾驶走进千家万户。

说实话,我不知道我这篇回答有多少人,特别是普通消费者能看见。大家务必谨慎使用智驾功能,生命只有一次。个人能力有限,帮到一个是一个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