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剧火了,观众眼睛也毒了。

有些人一出场,观众就说:“嚯,又是他,估计演不出新花样。”

有些人出来三场戏,观众立马记住了脸,心里还堵得慌,说不出来为啥,就是觉得“这个人像我生活里认识的谁”。

你以为演技靠台词?错了,靠的是那个“你不用解释,观众就懂了”的劲儿。

这剧把演员演技的天花板和地板,全都掀出来了。今天咱不整排名,不站咖位,就聊一句掏心窝子的实话:

有些演员一张嘴,我就开始出戏;有些演员一皱眉,我就信了他是那个人。

一些人,一张脸就把整部剧拖了后腿

我说谁你应该能猜到,那位总演大佬的老演员

一出场你就知道他是“幕后老狐狸”,台词都没听,观众就提前在脑子里给他判了“终身大佬”。这不是气场,这是脸僵了、套路多了。

他演技有没有?当然有。但你不能一部戏演十年不换表情,还总想靠“我以前很牛”的人设混观众信任。别忘了,观众也在成长,看你演了这么多年,套路都背下来了。

他最大的问题不是演得差,是懒得变化
就像一个老厨子,炒了一辈子宫保鸡丁,味确实稳,但你哪怕换个装盘方式行不行?

张译也别急着捧,最近演得有点儿“自己演自己”

我对张译没意见,真没意见。他演技好,是那种把小人物身上那股子“隐忍”和“爆发前一秒”的劲儿拿捏得死准的人。

但他最大的问题也在这:他太擅长演“张译”了。

从《狂飙》的安欣,到《他是谁》的卫国平,再到现在的洪亮,他像是在复印自己。每个角色都挂着一个“哎呀我好憋屈但我不能说”的脸,眉头永远是锁的,语气永远是吞着的。

你说这叫风格?不,这叫困在自己擅长的类型里不敢跳出来

要不然怎么解释这么多观众说他“戏好,但记不住这个角色是谁”?
你不是在演洪亮,你是在演“张译演的洪亮”。

真正的演员,是那种戏少但你一眼忘不了的

我必须要说——朱元浩,那才是真正的戏骨潜水艇。

他演的周彪戏份不多,但他只要一开口,全场都静了。尤其那场喝酒崩溃、眼泪都没掉就让人跟着想哭的戏,像被什么东西拽住心脏一样。

他说“我不喝了”的时候,不是在说不喝酒,是在说“我终于不用骗自己了”。
这就是角色和现实短路的瞬间,观众看着都恍神,“这人演得也太真了”。

这才叫演技。不是靠台词,也不是靠哭,是靠气息、靠节奏、靠那种“你知道他在压着一团火,但他不说”。

这年头好演员不是看戏份,而是看能不能演出“活人”。

还有一些人,属于“演技在手里,角色在别人剧本里”

我想说说郝平。他前面演得确实太明显了,那个鸡窝藏金条的谢鸿飞,刚上场观众就知道他有问题,演得太浮。

但他后面那场“下跪求饶又死撑”的戏,是真的撑住了角色。尤其那个“想张嘴认错但说不出话”的卡顿,是生理反应,是那种贪官在垮掉前,心脏砰砰跳,舌头打结的真实反应。

那场戏我看了两遍。第一次看是剧情紧,第二次看就专盯他那张脸,越看越服气:这才是能演得出“心虚”的人。

所以你看,有些人是剧本拖了他,有些人是他把剧本拖成负分。

小人物的好,就在于他不想给你演“戏”,他想给你演“日子”

周德华演的陈有才,那种“我不是坏人,我只是想活”的状态,真是让人看得揪心。

他演自己打自己耳光的时候,我第一反应不是“他太自责了”,而是:“他怕了,怕自己一软就帮了坏人,怕自己扛不住,但又不想烂到底。”

这种情绪你没办法教,你得自己生活里撞见过、挣扎过,才能演得出来。

观众为什么记住了他?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认识一个“陈有才”——那个明明不坏却总被推着走、最后只能靠着良心喘气的人。

演技不分头部尾部,只分你敢不敢把自己豁出来

你看朱元浩,你看周德华,你再看那几个“脸熟但演法太保险”的头部男演员——是不是一对比就心里有数了?

现在的观众早不是看谁演得大、谁台词多,是看你能不能把“人”的毛边和刺演出来

你不能一直演“干净利落的人”,不能永远演“领导范儿”,观众不是没见过世面,他们更懂那种“心虚不敢看人眼睛、说话嘴瓢、崩溃前喊两句又强装镇定”的劲儿。

所以结尾我只想说一句:

谁在用力活成角色,观众心里都有数;
谁在套着人设混角色,也早晚要被淘汰。

这剧里真正留下的不是谁演主角、谁演反派,而是谁在用“碎掉的脸”演“活着的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