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满大街的“俄罗斯商品馆”还在用蓝白红旗帜、俄语歌曲和套娃装饰招揽顾客,营造出一种“战斗民族硬核好货”的氛围。然而,2025年开年以来,这一商业模式迅速崩塌,全国多地门店纷纷倒闭,曾经热闹的俄货店如今人去楼空,只剩下褪色的俄文招牌和积压的国产贴牌货。

这场“俄货狂欢”的兴衰,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情怀收割”——利用中俄关系升温的舆论环境,套上“进口”“异域风情”的包装,再通过加盟模式快速扩张,最终在监管收紧和消费者觉醒后迅速崩盘。但问题来了:既然这套模式如此高效,为什么品牌方不换个马甲,继续收割“朝粉”“巴粉”或“胡赛武装粉”?答案或许藏在以下几个关键点中。

俄罗斯商品馆的崛起,离不开两个核心要素:一是信息差,大多数消费者并不清楚俄罗斯轻工业的真实水平,更不了解哪些商品真正产自俄罗斯。于是,品牌方利用俄文包装、红场背景图、“战斗民族”标语,让消费者误以为买到的是正宗俄货。

二是情绪营销,中俄关系的升温,加上短视频平台上“俄罗斯人热情拥抱中国游客”“80美元打一梭子AK”等猎奇内容,让“俄货”自带流量。消费者买的不仅是商品,更是一种“支持俄罗斯”的情绪价值。

然而,这套逻辑的致命缺陷在于,俄罗斯本身并没有足够的轻工业产品可供大规模出口。俄罗斯的食品以高盐、高糖、重油著称,很多中国人根本吃不惯;而所谓的“俄罗斯套娃”“伏特加”,不少本身就是中国东北生产,再贴上俄文标签返销13。当消费者发现花高价买的“俄货”其实是国产贴牌,信任瞬间崩塌,市场也随之崩盘。

俄罗斯商品馆能迅速铺满全国,靠的不是真实的供应链,而是加盟招商的暴利模式。品牌方的主要盈利点并非商品销售,而是收取加盟费、装修费、首批进货费。这种模式本质上是一场“击鼓传花”,品牌方赚的是加盟费和首批货款,而非长期经营,一旦监管收紧或消费者觉醒,游戏就结束了。

理论上,这套玩法可以复制到其他“情怀市场”,比如:“朝鲜恩情馆”(卖高丽参、朝鲜辣白菜,强调“兄弟情谊”);“巴基斯坦兄弟店”(卖巴铁手工艺品,主打“中巴友谊”);“胡赛武装风味馆”(卖也门咖啡,包装成“抵抗精神象征”)

但现实是,这类生意很难持续,一是监管已经盯上“伪进口”套路,俄罗斯商品馆的暴雷,让市场监管部门开始严查“虚假产地宣传”。上海、成都等地已要求店铺明确标注“国产区”和“进口区”,否则立案查处。未来,任何试图用“XX国家馆”混淆产地的行为,都会面临更高风险。

二是消费者正在觉醒,俄货店的倒闭,让很多人意识到“进口情怀”可能是智商税。社交媒体上,“俄罗斯女博主逛店认不出家乡货”的段子广为传播,进一步削弱了这类生意的可信度。

三是供应链难以持续,俄罗斯好歹有部分食品(如紫皮糖、伏特加)能真进口,但朝鲜、巴基斯坦、也门等国的轻工业更弱,连“贴牌”都难找到足够货源。若全部用国产冒充,消费者更容易识破。

资本游戏从不会真正退场,它只是需要新的故事场景,俄罗斯商品馆荒诞的商业景观提醒我们,在流量至上的时代,任何文化符号都可能沦为快招镰刀下的韭菜地。唯有当消费者学会用脚投票,当监管利剑斩断灰色产业链,这类商业闹剧才不会永远巡回上演。因为,商业文明的进步,不该建立在对公众智商的持续性侮辱之上。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