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韩浩月
电视剧《生万物》,讲的是我的家乡鲁南农村,于1926——1946年间发生的故事。剧作改编自山东作家赵德发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因为一份亲切感,剧作播出后第一时间追看。
剧作由刘家成执导,王贺编剧,杨幂、欧豪、倪大红、林永健、秦海璐等组成演员班底,目前正在央视电视剧频道和爱奇艺播出。
杨幂饰演的绣绣,是从时代缝隙里走出的人
从千金小姐到种地农妇,杨幂在《生万物》中演绣绣,颇具反差感与颠覆性。但如果了解民国时期以及老解放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变迁史,就能理解,为什么绣绣这样一位“仙女”会跌落凡尘。在那时,如绣绣这般被迫下嫁的富家女不在少数,她们在身份的颠覆中挣扎求生。
杨幂所饰演的绣绣——学点灶火、做饭、拾柴、种地、绣农协旗等,把财主家女儿的蜕变过程一一演绎了出来。杨幂把绣绣演出了信念感。绣绣作为一名被动地被推向土地的女子,她与那个时代的女性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比如,绣绣不愿竭力用身体的“清白”来维护自己“尊贵”身份,反而,她挑衅般用被土匪“坏了”的谎话,作为试金石砸向了包括她父亲在内的封建礼教,那时敢于这么做的女子,非常有胆识。
这份胆识与韧性,在她为帮铁头拿回被抽走的十三亩地,巧妙周旋时展现得淋漓尽致。深知公公封二视土地如命、吃软不吃硬的性子,绣绣拉上丈夫封大脚和婆婆,精心策划了一场“合谋”,让观众在会心一笑之余,更感受到她为守护农民土地权所付出的真心与谋略。在二月二“踅谷仓”的仪式中,绣绣端着盛满炭灰的簸箕,在众人祈愿丰年的热闹里,围着象征谷仓的图案轻盈走动。她脸上洋溢着全村人共有的、对丰收最质朴的期盼笑容,撒灰画囤的动作流畅虔诚,全身心沉浸在这个古老仪式中。
杨幂在剧中的表演,有着递进的成长感,在处理千金小姐成为种地农妇的过程里,把握住了角色身份与心理上的细腻变化,从一开始的“身在曹营心在汉”(嫁到家仍记挂费文典),到“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被封大脚的忠厚纯良所打动),角色的变化,符合故事设定,这应是她近年塑造最成功的角色之一。
印象深刻的一幕,是绣绣应费左氏之请,写信给费文典,请他回家,此时绣绣已经心有所属,但此信又不得不写,于是只在信上写了个“归”字,既完成了任务,又保留了界限。在处理类似细节时,杨幂实现了角色情感的可信度,如果说剧作开头,观众多少还会带着滤镜看“演员杨幂”的话,那么到这一细节为止,她已经全部完成了千金小姐向农妇绣绣的转换。
绣绣和她那位原本的结婚对象费文典不一样,作为继承者的费文典,主动出走通过学习成为新青年,他们的分开,有阴差阳错的原因,但更大的原因是,他们当时都是身处时代缝隙中的人——绣绣承受愚昧舆论重压想要活出自己的样子,费文典理想刚刚萌芽还时常处于软弱状态,他们都不具备话语权,或者说,刚刚开始意识到话语权的重要性。
他们的分开,是命运使然,但也有各自的坚持与屈服。但他们的行进方向,又是一致的——成为时代的主人。
铁头由一个莽撞的汉子,偶然到县农协学习后,成为推动“减租减息或永佃”的村农协带头人。从一个大字不识,到喊出与“土地平权”密切相关的口号,他的变化是懵懂中发生的,也是被启蒙后的必然。他同样也是从时代缝隙走出来的人。
同样,费左氏也感受到了历史潮流势不可挡的冲击,她让费文典站在前面,主动为佃户“减租减息或永佃”,这当中有无奈,但更多是应和。宁学祥在铁头和乡亲们面前装样子改签地契,背后仍然维护老一套,他在剧中的命运走向可以预见。
《生万物》有持续不断的人物性格碰撞与情节矛盾冲突,有大量对农村生活与农民情感的刻画与呈现,不乏有观众在打分网站点评时表示,会追看这部剧到深夜——究其原因,是《生万物》唤醒了并未真正远去的时代记忆,以及遗存在每个农村人后代骨子里的乡土基因。
因而,观看《生万物》,乃至观看过程里不知自己总为何在内心发出感慨时,这很可能是一种比对心理在起作用。在城市话题总是占据大众传播平台时,农村与农民话题早已被边缘化,好像只有讨论人工智能与未来生活,才能吸引眼球。
《生万物》之所以有外在的娱乐价值和内在的吸引力,在于其摆脱了“农村题材”的限制,在故事轮廓与人物群像背后,还隐约展示了一个宏大的时代背景。渴望了解那个时代究竟发生了什么?成为观众关注角色命运之外的另外一个隐秘需求。起伏于内心的那份动荡感与痛感,牵引着观众不断向后看,向近看,向前看……

有“土地叙事”打底,人物与情节便有了扎根之处
《生万物》的“主角”是土地。当然,原著小说的“主角”也是土地,最初读《缱绻与决绝》,很多读者会将其误认为情感小说,但当将“缱绻”与土地联系在一起时,才知土地之深情与温柔,将“决绝”与土地联系在一起时,才知依土而生的人们的命运走向只有一条。
电视剧名“生万物”之前省略了“土地”二字,但谁都知道,土地生万物,没有土地,一切皆是零。
《生万物》开篇以财主家的女儿宁绣绣的命运,牵出了“土地”这一叙事主线。绣绣被土匪绑架后,父亲宁学祥(倪大红 饰)在赎金交付的最后关头仍抱紧地契匣子——对他而言,卖地等于割命,更因费家聘礼含数十亩良田,他既不舍得金钱赎女,更怕人财两失,最终让次女宁苏苏替嫁。
在“地重要还是女儿重要”之间,父亲选择了地,这也造就了父女之间一生的隔阂。这一隔阂与土地的守与放有关,因而由父女情感引发的土地象征,也是中国历史上曾经亘古难解的一道题,《生万物》的创作,自然也是奔着解题而来。
《生万物》中人物对土地的热爱,让人觉得陌生而震撼——观众已经久违如此陈述土地与人关系的电视剧。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两幕分别是:绣绣的公公封二手捧一把费左氏将要租给他的地里的一把土,说“这个地要是交给俺,俺能让它流出油,香啊”,封二将一把土,奉在鼻息间,如嗅神圣的粮食;贫家弟子铁头获得费左氏承诺的“永佃权”后,欣喜若狂,跪地泣告去世的父亲……
如今纷纷逃离土地的年轻人,或许难以理解剧中人物的虔诚。山区的一份薄地陋田,如此被当成珍宝来对待,若不是那份对土地的依赖铭刻入骨,谁能表现出这般的喜悦?由此,了解土地之于农民重要性的观众,或能理解宁学祥、封二们对土地的渴望与贪婪——有地便有粮,有粮便有财。
这一简单的逻辑,曾在这片土地上畅行无阻。回望这段历史,就是了解父辈、祖辈的人生。而重温土地的气息,就是寻找来路与出处。
《生万物》有“土地叙事”打底,人物与情节便有了扎根之处。绣绣放弃优渥家庭与青梅竹马的未婚夫费文典,选择嫁给佃农封大脚,是对土地滋生的朴素价值观(勇敢、正直、单纯、忠诚)的追求;宁学祥与费左氏对土地利益的锱铢必较,来自于长久的生存经验和情感本能;贫家弟子铁头成村农协带头人,带领农户要求“减租减息或永佃”,是为了在填饱肚子的基础上拥有更好的生活……
《生万物》里主要角色中,没有真正的坏人,他们的言行,都是那片土地滋生出来的。绣绣嫁封大脚,是因他代表土地的诚实力量;宁学祥嗜地如命,是因土地是乱世中重要的权力符号;铁头争“永佃权”,是因土地即生存尊严。人性的较量与价值观的更迭,都是在那片土地上发生的。土地无语,只是默默提供“一份付出一份回报”。
大地恩情,至今仍然值得生活在土地之上的人们思考。

被土地所衔接的文化与情感,极为动人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时常被用来形容物质与精神之间的联系。《生万物》故事所处的时代,肯定难以称为“仓廪实”、“衣食足”。但通过这一剧作,仍然可以看见那个时代的礼节与荣辱。
对于自然万物、天地节气的尊重,在《生万物》中时常构成动人的细节:封大脚每逢重要日子,会给山头的天牛石烧纸钱,遇到需要疏解的苦闷,也会依偎天牛石身边,跟他心目中的神明说说话儿;封二将竹筒埋在地里“试春气”,一枚放进竹筒里的羽毛,片刻后从竹筒内翩然飘出,那是大地的脉动与生机的体现;
二月二到了,村里各家各户都在“踅谷仓”,用簸箕盛来炭灰,围绕着“谷仓”转着画圈,寓意着秋天的谷仓会“满谷满仓”……
这些情景刻画,会让人暂时忘却故事人物的爱恨情仇,而深深地被这充满仪式感的描写所吸引。那是人与土地之间最原始的互动,深刻地让人感受到土地的灵性。这些仪式是农人与土地签订的无形契约,土地为人提供的安全感承诺,仿佛永久有效。
一样米养百样人,土里刨食的天牛庙(剧中村名)人,有忠厚纯良者,也有撒泼耍懒者,但不管平日里有什么冲突,遇到事上,他们又成为“一方人”。遇到婚礼,他们抬轿子、帮记账、端饭菜、收拾桌椅;
遇到葬礼,几乎全村出动。绣绣母亲去世后,送葬的队伍在雪地里绵延如龙,肃穆的视觉语言,传递着丧葬文化中“逝者为大”的伦理重量。与这场戏前后关联的戏份,是《生万物》的重头戏之一,值得仔细看。
因为只有仔细,才能看清灵幡上书写的挽联,才能弄明白祭奠的规矩和程序,才能区别出生命重归于土地时的独特印迹……
剧中诸多体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文化,通过耕作、仪式、互动,细腻地传递了出来,有着极为动人的元素。
宁学祥在清晨发觉妻子断气的瞬间,发出两声长长的嚎哭,那是一名守财奴最本真的情感绽放。情感在《生万物》里,也作为一种“文化”被讲述着,绣绣与苏苏的姊妹连心,封大脚对邻居兄弟铁头家的关照,费左氏对费文典的“长嫂如母”等等,无不透着家庭传统、邻里传统间文化与情感的紧密联系。
这不由让人想到,在中国农村,哪怕无比偏僻的小山村,也一样曾被文化全面浸润过。贫穷与饥饿曾对这一文化造成破坏,但这贯穿上千年的“遗产”,如同春苗一样,遇到合适的水土,自然就会茁壮生长出来。
通过《生万物》这部剧,可以感受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文化在偏远农村因为“撤退”与“捍卫”所产生的拉扯感,当你为剧中一些蛮不讲理、见利忘义的人而生气的时候,这种观感其实也是对于规则失守、秩序破坏所带来的痛感。
在已播出的剧集中,《生万物》已经充分展示了这种痛感,接下来,剧作是否可以通过关系重建、命运改写的方式来消弭痛感?这值得期待。
秋意初生之后,也将进入粮食收获季节。屏幕内外,《生万物》让无数观众看见,那些从时代缝隙中挣扎而出的生命,终成农耕文明迈向现代文明的悲壮注脚。
《生万物》的价值,在于它以土地的厚重托起生活的丰富,提醒人们莫忘“地气”,唯有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长。
不仅天牛庙村所在的鲁南,全天下所有的土地,孕育着粮食与谷仓,也飘扬着挽歌,同时必将承载新的“缱绻与决绝”——因为生生不息的,永远是土地深处贡献的能量,还有人们赋予同类与万物的那份深情。
这是六根推送的第3726篇文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