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分量不轻,搞组织、办外交都是一把好手,

从南昌起义到苏区建设,他一直站在军事指挥一线,

论资历论能力都够得上一把手,可怪就怪在,

他后来却总说自己不如毛泽东会打仗,心甘情愿当起了军事副手,这到底是为什么?

1927年南昌城头枪响,周恩来站在指挥部里,对着地图圈出进攻路线,

调遣叶挺、贺龙的部队像两把尖刀扎向敌军营房,三小时拿下全城,

这是他第一次独立指挥大规模武装起义,临危不乱的劲儿让将士们佩服。

一把好手的周恩来总理,是如何发现,自己打仗水平不如毛泽东的?

毛主席 周总理

可起义军按计划南下广东,想重建革命根据地时,他没料到敌军早就在潮汕布下口袋阵,

后卫部队被打散,主力在三河坝血战三天,最后只剩几千人突围,

他在担架上望着散落的队伍,心里清楚:光靠猛打猛冲不行,得有更稳的战略盘算。

后来到了中央苏区,他接过军事指挥棒,带着红军打了几个小胜仗,

可面对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剿”,他还是习惯按老套路分兵把守,

结果东头刚顶住西头又被突破,苏区地盘越打越小,

战士们饿着肚子守阵地,他蹲在战壕里看着地图,

手指划过那些标着“失利”的红点,第一次觉得自己在全局把控上,还差了点火候。

后来到了中央苏区,他碰上了毛泽东。那会儿毛泽东刚从井冈山下来,

带着队伍在赣南闽西站稳了脚跟,搞起“工农武装割据”,今天打个土豪筹粮饷,

明天带着游击队在山坳里兜圈子,敌人来了就“敌进我退,敌驻我扰”,

明明兵力不如人,却总能牵着国民党军的鼻子走。

一把好手的周恩来总理,是如何发现,自己打仗水平不如毛泽东的?

毛主席 周总理

周恩来第一次见毛泽东指挥反“围剿”,就觉得新鲜:国民党十万大军压境,

毛泽东不慌不忙,把主力藏进深山,让小股部队牵着敌人在苏区里转,等敌人拖得人困马乏,

才突然冒出来,集中几倍兵力打一个点,一仗下来歼敌上万,自己损失却小得很。

他想起自己之前指挥时,总想着把部队摆开,守住每一块地盘,

结果兵力分散,顾此失彼。有次他问毛泽东:“这么多据点不守,不怕苏区丢了?”

毛泽东指着地图笑:“地盘是死的,人是活的,保住队伍比守住地盘要紧。”

周恩来看着地图上那些被红笔圈出的伏击点,又想起自己之前标满“防守”的阵线图,

心里渐渐明白:自己打仗总按章法来,

毛泽东却能把山形地势、敌军脾气摸得透透的,用活了战场的每一分力气。

1934年湘江边上,浮桥被炸弹炸断时,周恩来正站在渡口指挥后卫部队渡江。

江水红了三天,战士们背着枪在浅滩里跑,

后面追兵的子弹像雨点似的砸过来,他眼睁睁看着红五军团34师全军覆没,

师长陈树湘断肠明志,这些都是他亲自点将派出去的部队。

一把好手的周恩来总理,是如何发现,自己打仗水平不如毛泽东的?

毛主席 周总理

那会儿他发着高烧,靠担架抬着行军,却连夜翻地图,为什么明明情报说敌人在正面布防,

侧翼却突然冒出三个师?为什么分兵掩护中央纵队时,各军团协调总差一口气?

这时毛泽东递来一张纸条,上面用铅笔写着:

“放弃与二、六军团会合,转向贵州,那里敌人兵力空虚。”

他捏着纸条在担架上坐了半夜,第二天就在通道会议上拍了板:

“按毛泽东说的办!”果然,红军转向贵州后,一下子跳出了包围圈。

到了遵义会议,毛泽东站在煤油灯下分析战局,说“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讲怎么声东击西,怎么佯攻贵阳逼蒋介石调兵,怎么在金沙江上游趁夜偷渡。

周恩来坐在旁边听着,突然发现自己以前指挥打仗,总想着“怎么守住阵地”,

毛泽东想的却是“怎么调动敌人”;自己习惯按作战计划一步步来,

毛泽东却能根据敌情随时变招,像下棋一样,看似走闲棋,其实每一步都牵着对方的鼻子。

一把好手的周恩来总理,是如何发现,自己打仗水平不如毛泽东的?

毛主席 周总理

四渡赤水那阵子,红军在川黔边界绕圈子,一会儿扮成主力攻遵义,

一会儿又突然掉头打鲁班场,国民党军被拖得晕头转向,他跟着部队走,

有时候也摸不清下一步要去哪儿,可每次停下来一看,总能发现毛泽东又把敌人甩出去十里地。

有次打了胜仗,他对毛泽东说:“还是你打仗厉害,我当你的副手,帮你管好队伍就行。”

说这话时,他望着远处连绵的山,心里头透亮,

革命不是争谁当主角,是谁能带着队伍打胜仗,谁就该站在最前面。

遵义会议后,周恩来拿着作战地图坐在毛泽东旁边,看他用红铅笔在上面圈出敌军薄弱点,

听他讲怎么利用川军和滇军的矛盾打穿插,突然就想明白了,自己以前指挥打仗,

总习惯先看兵力对比、武器装备,按教科书上的章法排兵布阵,

可毛泽东想的是“战争的规律”,是怎么把山形、河流、敌军将领的脾气都变成自己的武器。

一把好手的周恩来总理,是如何发现,自己打仗水平不如毛泽东的?

毛主席 周总理

他想起在苏区反“围剿”时,自己分兵把守结果被各个击破,毛泽东却敢把主力藏进深山,

等敌人钻进口袋再打;湘江战役后自己还在纠结怎么守住阵地,

毛泽东已经掉头往敌人兵力空虚的贵州走。

有次开完会,他对毛泽东说:“军事上你下决心,我来组织执行。”

这话不是客气,是真觉得自己在战略决断上不如他,

毛泽东看战场像看棋盘,一步能算到三步后,自己却总在第一步上犹豫,怕顾此失彼。

后来红军过草地,他发高烧躺在担架上,

还撑着起来帮毛泽东整理各军团的兵力报告,标注重难点,说“这些事我熟,你专心想大方向”。

他心里清楚,革命不是争谁站在前面,是谁能带着队伍走对路,

谁就该掌旗,自己当好那个扶旗的人,把队伍带稳,把后勤理顺,比硬撑着指挥打仗更有用。

一把好手的周恩来总理,是如何发现,自己打仗水平不如毛泽东的?

周总理 毛主席

从南昌城头的枪响到湘江边的血火,从井冈山的游击战到长征路上的战略转移,

周恩来看着自己手里的作战地图,从密密麻麻的防守阵线,

变成给毛泽东标注敌军动向的辅助标记。

他不是输在能力,是赢在清醒,知道革命需要谁站在最前面,

自己就当好那个扶旗的人,把队伍带稳,把后勤理顺,让会打仗的人专心指挥。

这种“功成不必在我”的坦荡,不是退让,是把革命装在心里的格局。

红军有了最稳的舵手,中国革命少走了多少弯路?

后来人说他是“总管家”,其实他只是做了最该做的事:

让对的人,在对的位置上,带着大家打胜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